“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闹钟,是催债电话;每天阻止我偷懒的也不是闹钟,还是催债电话。”这不是影视剧中演员的惊悚自白,而是当下不少“负债青年”的真实写照。
以贷养贷,作为一种非理性的财务行为,近年来在一些人群特别是年轻群体中逐渐蔓延。在这场危险的“信用走钢丝”中,有人困于消费主义的迷阵,有人折戟于金融知识的匮乏,更有人沦为“数字囚徒”。
数字时代的身份焦虑,正在将年轻人推向一场精心编排的消费主义骗局。当社交媒体持续输送“轻奢旅行”“精致下午茶”的视觉致幻剂,当短视频不断刷新豪车名表的财富蒙太奇,借贷APP里那一抹抹魅惑人心的绿色“可用额度”,便化作一杯杯预支人生的甜蜜鸩酒。
于是我们看到一幕幕魔幻的现实场景:北京程序员借消费贷打赏网络主播,深圳白领用医美分期支付植发费用,成都奶茶店老板抵押经营贷只为维持小红书上的中产人设……
以贷养贷与超前消费形成精密啮合的债务齿轮。这种消费异化现象背后,暗藏着以金融创新为名的信贷陷阱。设定在凌晨情感脆弱时段的贷款信息推送,“砍头息”与“服务费”的组合拳,把亲友也拖入债务泥潭的“AB贷”……那些躺在账户里的“数字恩赐”,实则是捆绑生命的“电子镣铐”!
以贷养贷最直接的危害就是增加负债金额和还款负担,此外还会对借款人的个人信用造成严重影响。有调查显示:因债务压力导致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借贷者中占比显著,部分案例甚至涉及家庭破裂或极端事件。
突围需要监管利剑。近年来,公安、金融等多部门持续出台《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大力普及金融知识和法律常识,不断加大监督查处的力度,重拳整治“AB贷”“转贷降息”“套路贷”等行为。
突围更需要自我救赎。面对消费主义的裹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悦己”与自律间寻找平衡。那些在豆瓣小组分享的“还款计划表”,在小红书记录的“消费降级日记”,在抖音直播的“网贷账户注销仪式”,共同拼凑出年轻群体迟到的财务觉醒。
豆瓣“极简生活”小组中,有人用《瓦尔登湖》的书摘覆盖了曾经的购物清单;抖音“反剁手挑战”里,有人用《国富论》的经济理论拆解网红店排队逻辑。深夜的免息推送仍在闪烁,但那些清空的债务账户,正生长出对抗物欲的诗意与从容。
上一篇:福建省工业控股集团要来了!旗下或含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700亿元
下一篇:李嘉诚旗下长实集团一楼盘涉贪污造假、偷工减料 香港廉政公署:拘捕10人! 长实去年净利大降 , 李泽钜:小心驶得万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