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管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天弘基金大固收业务体系总监姜晓丽以其深刻的投资哲学与系统化的团队运作模式,成为行业标杆。拥有15年证券从业经历、13年投资经验的她,始终以“绝对收益”为核心导向,通过资产配置、行业选择、个股选择的三重投研体系与专业化分工协作,带领天弘混合资产团队穿越市场周期,为投资者构建穿越波动的收益方舟。
天弘大固收业务体系总监 姜晓丽
投资框架的迭代:从宏观趋势到全维度价值体系的进化
姜晓丽的投资理念演进,深刻映射着中国债市与宏观经济的发展脉络。早期深耕宏观研究的她,凭借对政策周期的敏锐洞察,在2018年前的债市牛熊转换中多次精准预判拐点。但2019年成为关键转折——她开始反思公募债券投资“重趋势、轻价值”的行业通病,首次将“价值”维度纳入投资框架,这一调整使她在后续多次危机中避开致命错误。
2022年的宏观经济剧变,推动其框架再次升级:在资产配置层面,新增“资金流(Flow)”维度,通过监测市场真实买卖行为验证估值判断,避免陷入“低估值陷阱”;行业选择上,从宏观总量分析转向结构性研究,聚焦“宏观环境有利+行业景气度上行”的共振领域,如2023年通过“宏观出口链改善+中观财务数据验证”逻辑,重仓“一带一路”相关行业并收获超额收益;个股策略则以“生命周期理论”为核心,拒绝追逐0-1阶段的概念炒作,专注处于底部拐点、估值与成长性匹配的资产。
穿越危机的生存法则:独立思维与常识逻辑的坚守
在多次债市流动性危机中,姜晓丽的应对策略始终围绕两大底层逻辑展开:
其一,警惕市场共识的“群体洗脑效应”,拒绝线性思维陷阱。2016年信用债泡沫时期,市场集体沉浸于“经济弱复苏”叙事,无视北京房价翻倍、M1增速近30%的经济回暖信号,大量资金涌入信用债推升估值泡沫,她因提前识别风险而减仓避险;2022年俄乌冲突引发市场暴跌时,她在三季度市场过度反映悲观预期之际逆势加仓,以“逆向布局”验证独立思考的价值。她强调,投资需理性、客观,并保持独立思考,避免被单一逻辑主导。
其二,回归“便宜买、贵卖”的投资本质,以常识对抗专业主义偏差。她将投资失误的核心归因于“估值买贵”,认为“卡住估值就能避免一半错误”,而扎实的基本面研究则是提升胜率的关键。这种理念在债券投资中体现为对“性价比常识”的坚守:“1%收益率的债券缺乏配置价值,6%的债券则具备天然吸引力——这是普通投资者都能理解的朴素逻辑,却常被专业人士忽视。”正是基于对这种常识的敬畏,她在利率持续下行周期中,始终保持对债券估值泡沫的警惕。
团队化运作:平台化分工与绝对收益导向的深度协同
姜晓丽的另一突破性实践,在于将个人能力升维为团队化的系统能力。天弘混合资产团队构建了“三维分工”的投研体系,宏观经济、估值和资金流三组既分工明确又深度协作,在资产配置层面设定“风险象限”,先控住下行风险再追求收益,充分契合固收+产品“稳健打底、弹性增强”的定位。
在考核机制上,团队摒弃短期排名导向,将三年期以上业绩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强化对绝对收益的长期追求。这种“反浮躁”的价值观,在量化基金与高频交易盛行的当下,凸显出主动投资主攻产业趋势深度理解,而非博弈技巧的差异化优势。
未来展望:政策驱动下的结构性机会与进化路径
对于当前市场,姜晓丽展现出谨慎乐观的态度:宏观经济层面,尽管复苏节奏可能曲折,但政策力度大,政策的效果值得期待;股市配置上,资金流反转与预期改善形成共振,可适度提高风险偏好;债市则在杠杆率低位与政策托底支撑下,仍存结构性机会,但需警惕市场拥挤带来的估值风险。
投资是一场不断对抗认知局限的修行,姜晓丽的实践证明,唯有通过体系化建设、敬畏市场规律、保持开放迭代,才能在不确定的周期中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绝对收益。其理念的核心启示在于:投资的本质不是追逐趋势,而是构建“估值安全边界+基本面护城河+资金流验证”的三维防护网——这或许正是资管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穿越波动、抵达长期的关键密钥。
风险提示:固收+基金指Wind固收+基金分类,包含一级债、二级债、偏债混合产品,基金组合中权益资产比例不超过30%。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