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异文录
编辑丨异文录
2020年10月21日,香港的国泰航空宣布将进行大规模裁员,预计全球范围内将削减约8500个岗位。这一数字相当于国泰航空总员工人数的24%,简直让人震惊。尽管最终国泰航空只裁减了5900人,其中包括空姐、地勤等多个岗位,但这一举措依然对公司内部造成了巨大冲击。
当时,国泰航空的首席执行官邓健荣再度发布声明,表示为了公司长远的发展,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对受影响的员工表示深深的歉意。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误以为国泰航空是一个国有控股的公司,毕竟名字中有“国”字,给人一种天然的联想。然而,事实完全不同,国泰航空自成立以来一直是由英国全资控股的公司。
回顾历史,香港从鸦片战争到1997年一直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作为一家老牌航空公司,国泰航空实际上一直是英国在香港的航空业势力之一,代表着英国对香港航空业的控制。尤其在英国殖民时期,国泰航空和英国政府勾结,打压香港本地的民间资本,确保自己的垄断地位。为了巩固航空运输的垄断地位,国泰航空积极与英国政府合作,排挤香港的民族资本。
当时,许多爱国的香港资本家为了打破这种垄断,努力寻找发展自己的方式。尽管他们的想法充满理想,但商场如战场,最终大多数人都惨遭失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港龙航空的兴起。1985年,几位爱国香港资本家,包括曹光彪、包玉刚和霍英东等人,联合成立了港龙航空,旨在打破国泰航空的独占局面。
他们还特别设计了象征中国的“龙”形商标,并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与五星红旗的紧密联系。然而,理想的道路往往布满荆棘。国泰航空不可能轻易容忍新的竞争者出现。很快,英国殖民政府与国泰航空联合,通过种种手段压制港龙航空的发展。
港龙航空最初的申报计划就被港英政府否决,理由是该公司股东中缺乏英国资本。尽管面临种种困境,港龙航空的创始人最终选择屈服,将大部分股份让给英国资本,从而使得港龙航空失去了控制权。虽然这一过程中,港龙航空的创始人并未完全放弃自己的梦想,但在英国殖民政府的多重打压下,他们的计划最终破产。
到了2006年,国泰航空低价收购了港龙航空,并将其合并成“国泰港龙”航空,标志着港龙航空的彻底消失。原本象征民族自强的“龙”字商标也被换掉,成为了一个毫无特色的Logo,象征着国泰对香港航空业的完全掌控。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但英国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国泰航空作为其遗产之一,继续在香港航空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2019年,国泰航空公开支持香港的反政府示威活动,甚至鼓动员工参与非法集会。这一行为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公司副机长廖颂贤参与了示威活动,并且被捕后迅速保释。然而,令人震惊的是,廖颂贤不仅没有受到国泰航空的任何处分,反而继续在岗位上工作,这引发了香港民众的愤怒。
与此同时,国泰航空还因涉及泄露香港警察出行的隐私而再次引发争议。国泰航空对于这些事件的处理方式令人失望,仅以“深表歉意”敷衍了事。而在对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的标识问题上,国泰航空更是被指控公然挑衅一个中国原则。最终,中国民航局出手,向国泰航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禁止其航班进入中国大陆。
这一系列的政治事件令国泰航空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甚至影响了其股价和经营状况。公司被迫调整立场,宣布将停止支持香港的暴乱分子,并在2019年8月进行高层人事调整。时任CEO何杲因事态发展过快而辞职,邓健荣接任。
2020年初,全球新冠疫情暴发,航空运输业首当其冲,国泰航空的业务受到了巨大冲击。在中国政府的严格防控措施下,国泰航空的航班和客流大幅减少,公司财务状况急剧恶化。尽管公司尝试裁员和减少支出,但依旧难以度过难关。香港政府担心国泰航空的倒闭可能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最终决定向国泰航空提供70多亿港元的援助。
然而,随着疫情持续,国泰航空的名声并未得到恢复,乘客的信任度大幅下降。2020年国庆假期,尽管疫情有所缓解,但中国大陆游客对国泰航空的抵制情绪依然强烈,赴香港的游客数量急剧下降。为了应对困境,国泰航空进行了大规模裁员,并宣布停运子公司国泰港龙,进一步减少成本。
虽然国泰航空在调整后实现了一定的财务稳定,并与新加坡航空达成合作,推出“旅游气泡”计划,但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立场仍然摇摆不定。在俄乌冲突爆发后,国泰航空积极响应美国对俄罗斯的孤立政策,导致航线调整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最终,国泰航空在深思熟虑后恢复了部分途经俄罗斯的航班,以降低成本。
现如今,国泰航空在经历了疫情和政治风波后,逐渐恢复了经营,2023年3月,宣布逐步恢复上海虹桥航线,并推出大量免费机票,试图重拾市场份额。希望国泰航空能够重新聚焦其航空业务,不再卷入政治漩涡,恢复真正的“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