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仅用于说明基金经理理念,相关观点具有时效性,可能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更改,非投资建议,不属于对任何投资收益或本金安全的保证。投资有风险,请谨慎选择。
随着市场对指数类产品关注度的提升,无论是ETF、指数基金还是指数增强基金,都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重视。围绕投资者们在指数增强投资领域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访谈了国投瑞银基金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殷瑞飞,并按照主题整理了一系列Q&A,本期主题为《国投瑞银殷瑞飞:团队解码——为何我们坚持稳健性优先的投资哲学》
1. 殷总,我们知道您的团队在指数增强领域深耕多年,我们也知道在指数增强里面有用非量化的方式增强的,也有做量化增强的,您的团队特色是什么?
殷瑞飞:指数增强本质上是一种产品形态,并没有规定说一定要用量化方法来实现。不过从实践来看,尤其是在国内,绝大多数指数增强产品确实采用量化方法。当然,也有一些指数增强产品是由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在管理。我觉得这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主动管理型指数增强的优势在于投资更加聚焦,比如在个股选择和行业配置上,会更加集中。如果基金经理的判断能力足够优秀,确实有可能创造更高的收益。
那么,我们团队的投资优势在哪里呢?就像我刚才提到的,有点像“带着镣铐跳舞”。我们是在一定的框架内运作,并不追求超额收益的绝对水平有多高,但对其稳健性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对超额收益的稳健性要求高于传统投资方式,甚至可能比其他量化同行在指数增强领域的稳健性要求还要更高。
2. 站在基金经理的角度,希望自己的管理规模更大,得到更多关注,排名更靠前,这其实也是很自然的选择。但您为什么宁愿牺牲一些关注度和排名,也要追求稳健性?
殷瑞飞:我觉得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的团队相对来说比较偏保守或者说稳健。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前段时间监管机构发布了一个针对基金行业的指引,核心思想是要更加注重投资者的实际收益,而弱化基金本身的收益。因为基金收益和投资者收益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基金赚钱,投资者没赚钱,甚至亏钱”的情况。
这些年我经常注意到一个现象:当某只基金表现特别亮眼时,阶段性业绩特别突出时,并不一定是基金经理或基金公司主动宣传的结果。投资者天生对聚光灯下的基金有一种追逐心理,他们往往倾向于追逐那些备受关注的产品,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只基金为什么会进入聚光灯下?通常是因为它做出了一些相对极致的配置或选择。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某个市场环境下,可能适应得很好,跑到了亮眼的位置。一旦市场风格发生转换,很可能大幅跑输。而往往在高点时,投资者会大量申购,这相当于在高点买入。所以,即使从长期来看,这只基金本身的业绩可能是很优秀的,但如果你去看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会发现由于他们买卖时点的非理性,导致投资收益与基金本身的收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我们选择不去参与这种聚光灯效应的追逐,更追求相对稳健的业绩表现。当然,这样投资者可能也不会过多关注到我们,但反过来讲,这可能也让投资者避免了一些潜在的影响或损失。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上一篇:突发利好,A50指数直线飙升!
下一篇:山西一银行终止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