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肿瘤治疗领域,一种革命性的生物药正在重塑临床格局。双特异性抗体(BsAbs)凭借同时靶向两个靶点的独特能力,突破传统单抗的局限性,成为继 PD-1 抑制剂后最受瞩目的创新疗法。2025 年,全球 BsAbs 市场规模突破 350 亿美元,而随着技术迭代与生产效率提升,这场医学革命正以 “闪电速度” 改写药物开发史。
一、双特异性抗体:突破单抗的 “双重枷锁”
精准激活免疫系统:如罗氏的 Hemlibra(emicizumab)通过桥接凝血因子 IXa 与 X,替代缺失的 VIII 因子,使血友病 A 患者年出血率降低 90%。
抑制双重通路:罗氏的 Vabysmo(faricimab)同时阻断 Ang-2 与 VEGF-A,在湿性黄斑变性治疗中展现出优于单抗的持久疗效。
癌症细胞重定向:再生元的 Linvoseltamab(BCMAxCD3)通过连接骨髓瘤细胞与 T 细胞,在早期临床试验中使 70% 患者达到完全缓解。
“BsAbs 的出现,让我们能更精确地调控免疫系统,同时降低脱靶毒性。” 纪念斯隆 - 凯特琳癌症中心免疫学家 David Yang 指出。
二、市场爆发:从 120 亿到 500 亿的 “黄金赛道”
2015 年全球 BsAbs 市场规模仅 12 亿美元,2025 年已飙升至 350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突破 500 亿美元。这一增长背后是技术突破与临床需求的双重驱动:
研发井喷:全球在研项目超 650 项,涉及肿瘤(占比 68%)、自身免疫病(15%)及罕见病(7%)。
政策加速:FDA 为 BsAbs 开通 “突破性疗法” 通道,平均审批周期缩短至 12 个月。
资本追捧:2024 年 BsAbs 领域融资额达 87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Moderna、百济神州等巨头纷纷布局。
尽管前景光明,BsAbs 开发仍面临三大技术壁垒:
结构复杂性:需平衡双靶点亲和力与抗体稳定性,传统杂交瘤技术难以满足需求。
生产工艺:多链结构导致表达量低、纯化难度大,成本较单抗高出 3-5 倍。
免疫原性:异源序列可能引发抗药抗体反应,影响疗效与安全性。
“BsAbs 的设计如同精密钟表,每个部件都需完美契合。” 药明生物首席科学家李建指出,“这正是 CRO(合同研究组织)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域。”
四、CRO 崛起:提速研发的 “产业加速器”
面对技术挑战,越来越多药企选择与 CRO 合作。2025 年全球 BsAbs 外包市场规模达 120 亿美元,其中领军企业 Biointron 通过 “极速生产” 模式,将抗体交付周期缩短至 2-3 周:
基因合成与质粒制备:采用密码子优化技术,确保高效表达。
瞬时表达与纯化:哺乳动物细胞培养 + 亲和层析,纯度 > 95%,内毒素 < 1 EU/mg。
定制化服务:支持 IgG-like、BiTE 等 12 种格式,年交付量超 1 万种抗体。
“传统内部研发需 3-6 个月的步骤,CRO 能压缩至数周。” 阿斯利康研发总监 Mark Smith 表示,“这让我们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五、未来展望:技术迭代与市场格局重塑
随着第三代 BsAbs 技术(如多特异性抗体、抗体 - 细胞因子融合蛋白)的突破,行业将迎来新变革:
适应症扩展:从肿瘤向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感染性疾病(如 COVID-19)延伸。
联合治疗:与 CAR-T、放疗联用,协同增强疗效。
生产工艺革新:无血清培养、连续流生产技术降低成本,预计 2030 年生产成本下降 40%。
但挑战依然存在:专利壁垒、医保支付压力及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影响市场扩张。“BsAbs 领域将进入‘淘汰赛’,只有具备差异化技术与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投行 SVB Leerink 分析师预测。
结语
当双特异性抗体的 “双重靶向” 能力遇见 CRO 的 “极速生产”,一场医药产业的范式革命正在上演。从实验室到病床,从科学突破到商业成功,这场 “速度与精度” 的竞赛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承载着数百万患者的生命希望。而未来十年,我们或将见证 BsAbs 从“小众疗法” 成长为全球药王的历史性跨越。
参考来源:https://www.fiercebiotech.com/sponsored/speed-scale-and-success-rise-bispecific-antibodies-targeted-therap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