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
已经是第三届的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论坛,更坚定地传达出一个观点,那就是,蓝色经济等于“海洋经济”加“绿色经济”,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符合各国利益,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
在孟加拉国政府首席顾问高级代表拉哈曼看来,蓝色经济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战略,更是道德义务和共同责任。它呼吁共同重新构想我们与海洋的关系,成为海洋管理者,而不仅仅是受益者。
斯里兰卡财政部常秘西里瓦德纳认为,蓝色经济是一个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满足了人民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求。从渔业到可再生能源,从可持续旅游到海事贸易,蓝色经济是通往韧性和共同繁荣的有效路径。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已有成功案例:可持续旅游成为了马尔代夫的经济“生命线”;肯尼亚的红树林修复增强了生物多样性,还改善了生计。
“中国不断加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努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物产丰盈的海洋。”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孙书贤说,中国坚持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实施蓝色港湾等重大修复项目,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中国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实施行业用海精细化管理。推动渔业、港口、航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淡化技术、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促进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动
发展印度洋蓝色经济、实现印度洋可持续发展,需要共同行动、科学行动、马上行动。从中国-印度洋地区蓝色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举办之初,“行动”就已经开始。
前两届论坛,先后发布了2个声明,达成31项多双边成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印度洋地区海洋合作与培训中心、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气候信息早期预警系统等20多项成果已落地见效、造福民生。
国合署副署长赵峰涛表示,随着第三届论坛的落幕,更多合作共赢的务实行动和成果展现了出来:加强防灾减灾,将实施气候信息早期预警项目,开展韧性城市建设,强化风险监测、灾后观察等卫星遥感技术服务;提供民生支持,将实施粮食安全、卫生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小而美”的援助项目,开展“消除白色、以竹代塑”行动,实施好“心联通 云南行”项目;促进互联互通,将开放全球发展项目库信息系统线上申报,发布中国-印度洋地区国家蓝色市民倡议,建设蓝色经济合作示范区,支持印度洋地区国家网络现代化建设和电商发展;助力能力建设,将拓展“蓝色英才计划”,2024-2026年为印度洋地区国家培养2万名“蓝色英才”,与印度洋地区高校共建“气候学院”。
“如果你照顾海洋,海洋也会回报你。”当斯里兰卡财政部常秘西里瓦德纳以斯里兰卡谚语结束发言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我们结束论坛讨论后,不仅要带回决议和成果,更要采取具体的行动。”他呼吁,各方要果断而包容地行动,以确保蓝色经济成为所有人可持续增长的明灯,确保我们的海洋仍然是生命、生计和灵感的源泉。
团结
“蓝色印度洋的未来——全球南方的发展实践”是本届论坛的主题。当说到未来,大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团结合作”。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挑战日益严峻,岛屿作为海洋生态的关键部分,其脆弱性在灾害面前愈发凸显。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投身于海洋灾害应对国际合作。此次论坛为中国和印度洋地区架起了新的合作桥梁,把中国同许多岛屿国家连接成了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特别是中国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与技术,也将与印度洋地区各国分享交流。
不管是聚焦全球灾害治理,还是蓝色经济的国际发展合作,各方都认识到,团结一致、务实合作才能共赢。
斯里兰卡财政部常秘西里瓦德纳认为,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污染和海洋生物多样性退化等挑战已超越了国界,它们需要集体解决方案,而论坛的举办,强调了伙伴关系和合作的必要性。
马尔代夫渔业和海洋资源部部长施亚姆认为,我们必须拥抱跨国家、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来实现全球倡议的雄心壮志。这种合作必须尊重传统知识,促进共同的伙伴关系,并促进技术和资源的转让,确保科学转化为行动,知识得到包容性共享,解决方案得到具体的实施。“马尔代夫愿成为这一旅程中的积极伙伴,为解决全球方案作出贡献。”
国合署副署长赵峰涛表示,面对发展鸿沟和发展赤字,我们的声音是一致的,我们的意愿是强烈的,那就是:全球南方要携手合作、坚定行动,唯有汇聚发展合力,才能共同推动印度洋地区乃至全球的蓝色可持续发展。中方将携手发展伙伴,共同落实好三届论坛的成果,高质量地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为各国经济发展注入蓝色动力。
开屏新闻记者 闵楠 摄影报道
一审 颜媛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