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针对欧委会公布对中国制造电动汽车征收关税草案回应称,这起调查是典型的保护主义和政治主导行为,损害欧盟绿色转型进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增进合作符合双方根本利益,欧方应认清开放合作才是正道。欧方扭曲调查结果,预设立场,以“公平竞争”为名行“不公平竞争”之实。自6月以来,中欧双方基于事实和规则,开展了10余轮技术磋商。
然而,就在日前,不顾中方和欧洲业界的一再反对,欧盟委员会执意披露了对华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的最终决定草案。据欧盟委员会知情人士透露,其实在关于这份草案的调查中,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中国电动汽车对欧盟制造商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但是欧盟委员会还是对积极配合调查的中国企业加征了21.3%的关税,至于那些“不配合调查”的公司,则将面临高达36.3%的关税!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所谓21.3%、36.3%的关税,都是在已有10%普通进口关税的基础上加征的。
面对这一情况,日前,商务部发布公告,称将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乳制品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公告显示,商务部于2024年7月29日收到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提交的反补贴调查申请,此次申请调查产品为乳酪和相关稀奶油。申请调查相关乳制品接受了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的补贴,欧盟相关乳制品产业(企业)可能受益的补贴项目共计20项,本次调查确定的补贴调查期为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产业损害调查期为2020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
被调查的项目共计20项,其中7项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下的补贴项目,13项为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克罗地亚、芬兰、罗马尼亚和捷克这8个欧盟成员国实施的补贴项目。
在被中国商务部单独列出的国家中,爱尔兰是对华乳制品出口额最大的欧盟国家。爱尔兰乳品供应商协会(ICMSA)主席德伦南警告称:“如果欧盟要挑起一场贸易争端,彻底摧毁我们与中国的奶粉和黄油贸易,那么ICMSA将要求欧盟赔偿农民。”
事实上,近年来,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国商品的制裁举措。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起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2024年7月4日,欧委会公布了初裁,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17.4%至37.6%的临时反补贴税。8月20日进行终裁披露,并将于11月4日前做出最终裁定。对此,中国也在不断努力保障自己的应有权益。
中国对欧盟乳制品的反补贴调查,这事对欧盟乳制品行业来说是个考验,也是中国对欧盟贸易政策的一种反击。现在全球经济这么紧密,要是大家都搞贸易保护、补贴自家企业,那市场竞争就不公平了。中国这么做,就是想维护国际贸易的规则,保护自己国内产业的利益。就拿欧盟来说,虽然德国出口到中国的乳制品最多,但爱尔兰跳脚跳得更高,这是因为乳制品出口对爱尔兰经济太重要了,而德国还有其他重工业撑着,没那么紧张。
因为爱尔兰是欧洲最大的奶酪出口国之一,每年光是出口乳制品就达到了几十亿欧元。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乳制品的需求量非常大,若是失去了中国这一市场的话,爱尔兰的乳制品行业就将“迎来寒冬”。其实,中国这样的行为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中国会采取一切的方式来捍卫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况且此次对乳制品进行的反补贴调查,是国内行业申请的。
日前,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中国最新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乳制品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请问,这是否是为了报复欧委会降低却不是放弃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举措?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本案是应中国国内产业申请发起的,这与欧委会在没有成员国和产业界申请的情况下,贸然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有着本质区别。
对于欧盟组织来说,当下的局面已经是骑虎难下。毕竟欧盟组织内部已经因为我国的反制爆发了矛盾,如果继续强行对我国进行关税加征,反倒会让欧盟组织承受不小的损失。因此面对当前这一情况,停止对我国的关税加征,并尽快恢复双方的正常贸易无疑是最为正确的决策。如果继续与美国沆瀣一气,那么最终只会让欧盟各成员国付出更大的代价。
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一些欧洲汽车制造商包括德国大众在内均反对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措施,担心这会引发贸易摩擦的升级,从长远看可能会损害欧洲的汽车产业。欧洲新闻电视台引述荷兰国际集团(ING)的观点认为,加征关税将提高欧盟市场上电动汽车的价格,减缓欧盟实现零排放的进程。德国电视二台援引欧盟委员会工作人员的话称,“与北京方面的谈判仍有可能避免关税”,但谈判尚未取得成果。德国总理朔尔茨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加征关税持批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