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专注于印刷版材的企业安徽强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强邦新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已获得证监会同意,计划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此次上市保荐机构为海通证券。
按照相关信息,强邦新材的IPO在今年2月23日已注册生效,其IPO计划是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4,000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拟募集资金6.68亿元,用于环保印刷版材产能扩建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和偿还银行贷款及补充流动资金。
财闻网了解,强邦新材如此番在深市主板上市成功,将成为国内印刷板材第一股,因此对公司来说,自然意义非凡。然而,诸多迹象表明,目前强邦新材仍面临业绩不稳定、募投项目不明确,以及和海外公司的关联交易等颇多问题,能否最终如愿上市仍旧是一个未知数。
业绩波动大上市或面临“变脸”
公开信息显示,强邦新材是一家专注于印刷版材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成立于2010年,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印刷版材供应商之一,并为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胶印板材和柔性板材,广泛应用于印刷书籍报刊、画册说明书、瓦楞纸箱、食品包装盒、药品包装物、不干胶标签、RFID电子标签等多种印刷品,市场前景较为广阔。
强邦新材此番能否追梦IPO取决于多个方面,首先从业绩方面公司似乎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众所周知,在主板上市的企业都需要较强的稳定性,但对强邦新材来说,其业绩并不是非常稳定,甚至其未来业绩前景也不甚明朗,起伏波动较大,存在上市即“变脸”的可能。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强邦新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109,258.13万元、150,252.24万元、158,848.47万元和67,464.7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667.72 万元、7,046.70万元、9,889.16万元和4,257.79万元,最近三年净利润呈先降后升趋势,可以看出,报告期内,强邦新材的业绩波动明显。
财闻网仔细翻看招股书发现,2021年,强邦新材在营收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净利润却出现了显著的下滑。当年其营收从109,258.13万元大幅增长到150,252.24万元,但净利润却从7,667.72 万元下滑到了7,046.70万元。对此,强邦新材解释称,主要受2020年下半年以来主要原材料铝卷采购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
除了2021年明显的增收不增利现象,强邦新材在2022年也存在一些问题,招股书显示,其当年营收高达15.88亿元,但扣非后净利润却仅有8708.99万元。按照相关规定,这一数据只是刚刚踩线8000万元的主板业绩要求门槛。刚及格就突击报名了主板,公司确实好像对自身“实力”缺乏足够了解。
而回看招股书,其2023年业绩也并不乐观。招股书显示,2023年上半年,强邦新材实现营业收入67,464.75万元,同比减少16.98%;净利润4257.79万元,同比减少17.28%。并且按照最新数据,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05,120.87万元、净利润7,056.39万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相比上年继续下降,显示出业绩增长的极大不确定性。
综上可以看出,虽然2022年通过突击“加班”,强邦新材的利润数据勉强达到了深市主板申报的要求,但是,对于报告期内业绩较为明显的波动,公司似乎并未有过多解释和办法,其业绩稳定性是否满足主板的要求也还尚待进一步论证。
此前,上市委也曾要求强邦新材说明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毛利率波动的原因及合理性,未来是否存在下滑风险;结合行业发展、境外销售、期后业绩情况,说明经营业绩的稳定性。而对于这一点监管也尤为关心,深交所对强邦新材IPO最新出具的一份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中,唯一的一问便是有关其2023年业绩下滑所引发的质疑。
按照目前的最新IPO监管情况来看,经营业绩较上市前一年发生大幅下滑的企业,均存在较大的上市暂缓风险。
募集资金项目存在多方面问题
除了业绩的“过山车”现象,强邦新材还存在募投项目资金不合理问题,或面临市场的进一步质疑,首先就是其募资扩产计划与产能消化能力匹配问题。按照IPO计划,强邦新材此次计划募资6.68亿元,其中4.1亿元用于环保印刷版材产能扩建项目,拟新增3300万平方米免处理CTP版和100万平方米柔性感光树脂版的产能。
不过,从招股书中可以发现,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实际上一直存在较大波动。按照招股书,强邦新材的胶印版材产能利用率在报告期内波动较大,分别为84.68%、98.29%、97.52%、84.11%。最新报告期产能利用率下降明显。
其另一主要产品柔性版材的产能利用率也并不高,报告期内,分别为50.84%、89.45%、65.05%、101.10%。这表明公司在柔性版材方面的产能消化存在一定的压力,虽然最新的2023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较高,但能否维持也尚存在疑问。
既然产能利用率并不高且波动较大,强邦新材为何还要募资这么多扩充产能呢?由此,财闻网认为,其4.1亿募资扩产的理由值得商榷,公司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钱来大规模扩产呢?
此外,市场情况对其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也提出了疑问。强邦新材主要产品市场情况虽然尚可,但面临市场竞争和产品竞争力问题,例如与行业龙头乐凯华光相比,其收入规模、技术研发和资金实力均存在一定差距。市场竞争加剧或产品竞争力下降可能会影响公司的销售和利润。如此,其这种大规模扩产的产能消化更加让人担忧。
除了募资扩产资金规模存疑,财闻网发现,强邦新材此番IPO还要募资1.4亿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那强邦新材到底缺钱吗?看上去似乎确实是很缺。相关信息显示,强邦新材2020年度短期借款达到1000万,但彼时公司货币资金也就1772万,资产负债率达到64.92%。而至2022年末,强邦新材的资产负债率为56.8%,短期借款为1.18亿元,占流动负债的比重为20.55%。虽然2023年上半年其资产负债率降低到了44.85%,但公司还从关联方上海强邦取得借款,这表明公司的运营资金其实一直非常紧张。
但令人不解的是,在公司运营资金紧张、经营财务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强邦新材实控人家族却在IPO前夕进行了大额分红套现。招股书显示,强邦新材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分红,尽管在这期间公司的净利润出现了下滑。
2020年5月31日,强邦新材向股东郭良春现金分红875万元(含税),同年11月30日,向全体股东现金分红2500万元(含税),2021年12月16日,又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股利500万元(含税),两年合计分红达到387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强邦新材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以郭良春为核心的家族成员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IPO前,公司未有外部股东,郭良春家族持有公司89.4%的股份,也就是说,这些大额分红基本都落入了郭氏家族手中。
这是一种典型的“损公肥私”行为,并有突击分红嫌疑。进一步来说,这种“一家独大”的股权结构也是极为不健康的,高度集权的后果就是导致以后的公司经营独立性存在问题,并可能影响公司治理和决策,从而损害其他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
大手笔分红给大股东,然后又“大手笔”来市场募资补流、偿还银行贷款,不用一一举例,这样的企业在当前市场严监严管的常态下已经被“枪毙”了一堆,企业错打算盘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和海外公司关联交易疑云丛生
除了业绩波动较大和募资金额方面存在的问题,频繁的关联交易,是强邦新材此次IPO引发争议的另一风险点。强邦新材与如今的第一大客户ABE集团公司的关系和销售收入,曾也在深交所对其IPO的前期问询中被多次质疑。
相关信息显示,ABE集团为一家西班牙企业,在此次强邦新材IPO报告期内,其旗下的SPE、ABEZETA,S.A两家企业一直是强邦新材最重要的客户。在2020年至2022年间,SPE、ABEZETA,S.A两家企业对强邦新材的营收贡献除2020年外,皆超过了20%,且还仍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SPE除了归属于ABE集团外,强邦新材还直接持有其20%的股份。也正是因为这层特殊的关联关系,强邦新材对ABE集团销售的合理和合规性,是否存在关联交易,尤其被监管层关注。
2020年-2022年,强邦新材向ABE集团的销售金额合计分别为1.53亿元、3.10亿元、3.54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比例由2020年的13.96%提升至2022年的22.31%。其中2021年大幅增长,当期对ABE集团销量增加86.06%。
对此强邦新材解释为,欧洲属于印刷业较发达的地区,2020年受经济下行影响较为严重,2021年ABE集团负责开拓的欧洲地区下游市场需求恢复,加之海运行业集装箱短缺及船期延误等不确定因素增加,ABE集团主动增加备货采购。
回顾过往,虽然2021年的海运业确实碰到过苏伊士运河堵塞等问题,但这些主要是临时性的原因造成,到了11月份时拥堵状况已逐渐缓解。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相关信息显示,ABE集团2021年底存货金额为1,609.71万欧元,较2020年增长225.52%,主要的存货就是强邦新材产品,存货周转天数也随之增加。可是,实际上,在欧洲市场,ABE集团市场份额一直较低,其2022年存货周转天数也与2021年差不多,这意味着其在此期间销售状况并没有很大变化。
由此,有理由怀疑,彼时ABE是否真的出于国际运输困难考虑,而在2021年度大规模向发行人订货。联系到前面强邦新材和ABE集团的特殊关系,以及公司临上市突击增长的业绩,看来监管质疑强邦新材给ABE集团的产品根本没有卖出去,只是因为关联交易而突击做业绩也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综上,强邦新材此番上市仍存在多个悬而未决的疑点,或需要公司能给予解释澄清。财闻网也将持续关注。
上一篇:近11亿人!你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