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秋放假需要调休的话题一举跃居热搜榜首,缘由在于调休不仅跨度颇长,而且数量众多,具体情形如下:
今年中秋节于 9 月 15 日至 9 月 17 日放假调休,总计 3 天,9 月 14 日(星期六)照常上班。国庆节则在 10 月 1 日至 10 月 7 日放假调休,共计 7 天,9 月 29 日(星期日)、10 月 12 日(星期六)均需上班。
“原本单纯的周末与中秋叠加,怎就变得如此繁杂了?”“不调休,就放不了假?”诸多网友发出这般疑惑。
对此,经济学家马光远发布视频宣称,每逢调休便登上热搜,此次更是存在 5 周处于调休状态。众人获取了 3 天假期,然而,所付出的代价却是 5 个星期的工作与休息处于非正常状态。
马光远的话语中毫无保留地透露出一种极为深沉且凝重的忧虑。他言辞恳切地指出,当下这种集中休假的模式,其原本所具备的好处正在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逐渐减少,而与之相伴的弊端却日复一日地日益显现。
这种模式,恰如同一把锋利无比却又充满矛盾的双刃剑,一方面的确给予了人们一段相对短暂的休憩时光,让人们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暂时得以喘息;但另一方面,又在其看似美好的表象背后悄悄地埋下了工作与生活节奏严重失衡的巨大隐患。
事实上,对于数量众多的处于单休、轮休状态或者需要在假期值班的人而言,调休这种方式极有可能把他们原本就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也“调没了”。如此这般调来调去,最终的结果却是落得没有假期可享、无法安心休息的境地。连续好几周的辛苦劳累,使得民众根本无法获得充足的时间来“充电”,以恢复精力和调整状态。
有一说一,当下的放假安排着实毫无逻辑可言,也全然没有任何道理。确切来讲,应当调休的假期却未予以调休,例如清明节,仅仅一天的时间,又怎能满足我们祭拜先人、寄托思念之情的需求呢?而不该调休的假期,却硬是拼凑出假期,仿佛一切都是在为经济服务。就像五一节,明明实质上仅有一天的休息时间,却硬生生拼凑出了五天的假期。当看到众人纷纷走出家门,外出消费之际,某些人简直笑得嘴都合不拢了。假期难道不应当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好好地休息,调适一下身心的疲惫状态吗?究竟何时起它竟沦为了赚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