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第一时间》)国家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属于专款专用的专项资金。可总有不法分子把它当成所谓的“唐僧肉”,大肆敛财、变相牟利。记者调查发现,医保骗保花样翻新,各类欺诈骗保行为呈现出“利益主体多、涉及范围广、骗保手段隐秘、组织化特征明显”等特点,医保基金监管仍然存在“发现难、认定难”等问题。
“低买高卖”倒卖“回流药”
陕西榆林的常某患有慢性疾病,需常年用药治疗。但是,医保部门工作人员在数据分析比对中发现,常某购药频次之高,数量之大,与常规不符。
陕西省榆林市医疗保障局法规与稽查科科长 韩海军:常某购买药品的数量远远大于他的治疗用药量,个别药品他在3个月内就购买了15年的治疗用药量。
原来,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常某,按照慢性病医保报销政策,用药费用可报销85%。这让常某看到了可乘之机,他便多开部分低价药转卖给药贩子,药贩子再将药品倒卖、流向市场。
“低买高卖”是“回流药”倒卖的主要模式。比如,市面上100元的药品经过医保报销后,参保人员只需自费20元,药贩子以30元的价格收入,再以60元的价格卖出,这就产生了利润空间。
记者梳理了近期“两高”发布的医保骗保犯罪典型案例,“回流药”骗保犯罪呈现职业化倾向,形成“收卡——医保开药——收药——销售给医药机构——购药患者”的闭环。
一些“回流药”直接存放在阴暗潮湿、墙壁发霉的地下室;有些则无视药品存储避光、冷藏等要求随意堆放;有些药品临近保质期,但依然被倒卖给了非法药商、不法药店,重新流入市场。
“头疼医脚”“小病大治” 医院非法获利
除了医保用药骗保,记者调查发现,还有部分定点医疗机构通过挂床住院、过度诊疗、开具虚假检查报告等形式,套取国家医保基金,严重侵害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
位于山西大同的大同魏都医院是一家民营综合医院,近年来,大同浑源县某村的50多位村民频繁在这家医院集中住院治疗,且医保报销存在异常。这家医院以“看病不花钱、吃住不掏钱”为诱饵,引诱老年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
大同魏都医院成立于2014年5月,实际控制人为董某栓。而在董某栓名下,还注册成立有大同魏都颐养康复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医院均开设在同一栋大楼内,医务人员和医疗服务交叉使用。两家医院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相互引流,骗保手段极其隐蔽。
在该起医保诈骗案中,被告人4人均涉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国家医保基金。仅董某栓一人就涉嫌骗取国家医保基金2692万余元,其余3人均涉不同金额的诈骗指控。
“职业”骗保 全流程造假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医保骗保犯罪案件共计1213件。其中,2021年审结306件;2022年审结407件;2023年审结500件,案件数量逐年增长且增幅较大。 其中,部分“职业”骗保人组织化、分工化程度越来越高;团伙化、专业化特征明显。
在重庆警方2023年10月通报的一起重特大诈骗医保基金案中,犯罪嫌疑人王某、罗某等人通过“包干治疗”的方式发展会员,获取个人医保卡信息后,通过伪造患者住院治疗费用单据等手段,涉嫌骗取国家医保基金3.3亿元,警方抓获涉案人员143人、查处房产80余处、查封车辆7台、查扣涉案资金8300余万元。
而涉案的两家医院,从上到下全链条造假,比如:
可谓“全流程造假,各科室协同,组织严密,分工明确”。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2018年至2022年,全国累计检查定点医药机构318.9万家次,处理154.3万家次,追回医保资金771.3亿元。2023年,全国医保系统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80.2万家,处理违法违规机构45.1万家,追回医保基金186.5亿元。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编辑:董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