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总理访华行程何以长达10天?
迪丽瓦拉
2024-08-20 06:23:23
0

本报记者 白波

8月12日至21日,斐济总理兰布卡展开了自己第二个总理任期内首次访华之旅。10天的中国之行,兰布卡都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对中国和斐济而言,中斐友好合作有何重要意义?

“我一直在做笔记”

斐济是太平洋岛国中经济实力较强、经济发展较好、外交较为活跃的国家,位于西南太平洋中心位置,面积1.83万平方公里,约89万的人口数在太平洋岛国中仅次于巴布亚新几内亚。1975年,斐济在太平洋岛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兰布卡生于1948年,曾于1992年至1999年担任斐济总理,2022年底再次当选。首度担任总理时,兰布卡于1994年访问中国。

整整30年后,兰布卡选择从云南开始了自己的再一次访华之旅。他从昆明长途跋涉抵达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麻栗坡县。

地处中越边境的麻栗坡县曾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凭借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和一系列产业发展举措,这里在2020年摆脱了极端贫困。

“在斐济,我们没有看到任何地方的改变能达到这里看到的水平。”在麻栗坡,兰布卡感叹,中国的发展规模和所取得的飞跃“非常令人惊叹”,斐济可以从中国的做法中获得宝贵经验,“我们有很多东西要学。自从我来到这里,我一直在做笔记,研究我们如何能做好农村发展的小事,到省、国家的大事。”

离开云南,兰布卡的第二站是福建。他用两天时间访问宁德,走进宁德时代公司,并继续参观脱贫攻坚案例。随后转往浙江,参观了垃圾发电项目等并访问义乌。17日晚,兰布卡抵达北京。

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田肖红对本报记者说,兰布卡的行程安排与斐济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农业和渔业资源丰富,却又备受气候变化困扰的小岛屿国家,访问中涉及的农渔业开发、港口建设、造船、旅游、教育、绿色发展等都是斐济政府十分重视的领域,也将是今后中斐合作大有可为之处。

友好合作和平之旅

近年来,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外交中的一抹亮色。然而,对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长足发展,美国等一些国家却从狭隘的利益观和地缘竞争观念出发,无端指责和歪曲中国与岛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中斐关系也难免受到消极影响。

“一些国家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制造地缘紧张局势,兰布卡政府上台不久,需要时间应对,最终做出有利于本国的选择。”田肖红说,兰布卡是一位政治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对国际国内事务有深刻见解。上台后,兰布卡政府提出了太平洋“和平之海”的理念,反对在太平洋岛屿地区进行地缘竞争。去年10月,兰布卡访问澳大利亚时强调斐济“与所有人为友,不与任何人为敌”,明确表示“我们与中国和美国都友好相处”。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吕桂霞对本报记者说,兰布卡政府2022年底上台以来,中斐经过了短暂调整,但随着今年3月中斐警务合作恢复,两国友好合作得以进一步发展。兰布卡总理此访是一次友好之旅、合作之旅、和平之旅。

中国与岛国合作的风向标

中国驻斐济大使周剑此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斐济是与中国渊源最深、建交最早、合作最实的太平洋岛国。

这三个“最”,清楚地表明了中国与斐济关系的重要意义。

吕桂霞表示,1975年斐济与中国建交时,由于时任斐济总理马拉在南太地区的巨大影响力,中斐建交引发了太平洋岛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中斐建交的第二天,萨摩亚与我国建交;第二年,岛国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与我国建交。建交49年来,中斐关系一直引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的发展。

田肖红说,中斐关系一定程度上被其他岛国视作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的风向标。斐济地理位置重要,被称为“南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太平洋岛屿地区大多数区域组织、联合国南太平洋机构和外交使团总部多设在斐济。中斐关系友好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影响力,并促进中国与其他岛国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