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锋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命题。对于农商银行来说,不仅要做新质生产力的间接推动者,更要做直接践行者。近年来,射阳农商银行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在战略定位、业务转型、科技赋能、机制重塑、人本管理等方面,不断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优势。
一、坚守主责主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引擎
一是加强理念引导,坚定做小做散。反复向全员灌输一种理念:农商银行走的是农家路,吃的是农家饭,干的是农家活,支农支小是农商银行天生的定位,流淌在血液里,根植在基因中。要坚决摒弃“脱农离小”的思想,坚定不移地做服务“三农”主力军、普惠金融急先锋、金融供给排头兵。二是优化顶层设计,突出做小做散。把“支农支小、做小做散”写入公司章程,将增户扩面工作纳入战略发展规划。从董事会层面,控制大额贷款授权和单户限额,确保涉农与小微贷款占比逐年提升。贯彻“扁平化管理的经营模式”,支行之间独立运作,客户定位、产品定位、服务定位再下沉,进一步发挥农商银行“短平快”的优势。三是完善要素机制,促进做小做散。在利率定价机制上,进一步让利于“三农”和中小企业。调高一定金额以下的农户经营贷款、小微企业贷款的计价标准,将资源分配向零售、普惠条线倾斜,薪酬向一线营销人员倾斜。通过几年来持之以恒地做小做散,射阳农商银行贷款户数从3.5 万户增加到目前的6.3万户,大额贷款占比从31%压降到15%。
二、坚持创新驱动,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引擎
一是发力线上,让数据多跑路。与财政、税务、医保、教育、公积金等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整合平台、客户、市场、渠道、数据和技术等资源,多方获取公积金、税务、不动产等数据,通过数字化与实体产业供应链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发力场景,让获客更多元。与射阳县供销社、人社局、行政审批局、医保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四务融合”综合服务示范点和“社保分大厅”“农商·苏服办”“十五分钟医保服务圈”等非金融场景,共享渠道、客户等资源。截至目前,通过线上场景已累计获客2.58万户。三是发力厅堂,让机器替代人。开展以网点分类、智能机具布放、无纸化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网点转型工程,全面推广使用对公账户管理系统、集中支付系统、代发工资系统、电子验印系统等多个系统,提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目前,全行STM交易量占到近一半,近三年柜员人数减少近百人。
三、坚定使命担当,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服务引擎
一是坚持绿色普惠,积极为乡村振兴“办实事”。与县财政局、科技局开展“苏科贷”合作,为符合国家划分标准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信贷支持,主动与镇区、部门、商会加强沟通协作,在整村授信、产品创新等方面深化合作。目前,射阳农商银行已经承担了全县80%的农户贷款、40%的小微企业贷款和100%的脱贫人口小额贷款,真正成为“乡村振兴主办行”。二是当好金融保姆,积极为农民朋友“做好事”。积极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建设“E路有我”线下体验馆,为涉农企业和农户提供线上销售渠道。组织县内20余款特色农产品在全省农商银行农特产品展销会上参展,策划射阳大米系列产品参加“年货大集”活动,帮助洋马镇胎菊王顺利上线“乡村振兴,农商优选”栏目,参加“大美江苏乡村行”直播活动。目前,射阳农商银行“E路有我”平台客户数达14.49万户,累计销售24.84万笔。三是拓宽服务渠道,积极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对接县农村水务公司,开发水费代收系统,打通柜面、手机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点“三位一体”的缴费渠道。在便民服务点开通税银业务,实现60多万农村参保人员不出村办理新农保缴费。实施“社保村村办”工程,在34个网点布放“人社通”设备,实现社保、医保多项业务“一窗通办”。
四、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引擎
一是构筑干部储备“蓄水池”,把好苗子“选”出来。通过大浪淘沙、层层筛选,选取优秀人才进入后备人才库。建立一票否决机制,从年度考核结果、责任贷款认定、违规违纪处罚等方面设立反向指标,定期、不定期开展后备人才考核工作,摸清底数,细分培养方向,对出现工作失职、业绩靠后、作风不实等情况的,直接调整出后备库。二是打造能力提升“练兵场”,把千里马“练”出来。有意识地把后备人才选派到支农支小、产品营销、不良清收等一线摔打磨炼,安排到“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不断锤炼,在实践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愿作为、能作为、善作为的新时代“接班人”。三是锻造青年成才“大熔炉”,把接班人“育”出来。高度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开展“90后”青年英才培养“雏鹤行动”,聘请优秀外部讲师,为青年员工画像,设计三段式培养计划,坚持以任务为导向进行赋能培养与全程考评,择优选取部分员工进入优秀青年人才库,为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铺好路、架好桥、搭好台。
(作者系射阳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