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香水管理公司要上市了!
迪丽瓦拉
2024-07-22 14:20:28
0

据港交所官网信息,颖通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颖通集团”)于昨日(7月18日)递交了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法国巴黎银行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颖通集团招股书截图

公开资料显示,颖通集团深耕市场40余年、拥有爱马仕、范思哲、梵克雅宝、萧邦等众多奢侈品品牌香水经营权,目前是国内最大香水品牌管理公司。

手握众多奢侈品香水经营权

三年总营收超50亿

据了解,颖通集团于1980年在中国香港成立。其在招股书中表示,作为中国香水行业的领导者之一,其管理着多个知名全球品牌的多元化香水产品组合。截止到7月11日,包括爱马仕、梵克雅宝、萧邦、澳尔滨等在内的63个品牌,都在其运营范围内。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3年零售额计算,颖通集团目前不仅是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综合市场最大的香水品牌管理公司,还是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综合市场第三大香水集团,同时也是中国内地市场以及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综合市场的五大香水集团当中唯一的香水品牌管理公司。

除香水外,颖通集团旗下运营的品类还包括彩妆、护肤品、个人护理产品、眼镜及家居香氛等。

具体来说,颖通集团从1987年开始在中国管理护肤品牌,2014年起开始在香港管理高端日本护肤品牌澳尔滨、德国高端护肤品牌Dr. Babor(芭宝),在中国内地,颖通集团还拥有包括Laura Mercier(罗拉玛斯亚)、Elegance(雅莉格丝)等在内的多个独家经销权的彩妆品牌。

2023年,颖通集团将知名家居香氛品牌Dr. Vranjes Firenze引入中国内地,并在上海开设首家中国旗舰店。2024年1月,其开始在中国内地运营意大利个人护理品牌ACCA KAPPA(艾克卡帕)。

除此之外,颖通集团还运营有自有品牌Santa Monica与自营零售商品牌拾氛气盒。其中,前者的主营品类为眼镜和香水,后者则以销售大牌香氛为主。

在渠道方面,颖通集团奉行的是全渠道策略。截止到7月11日,其不仅在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澳门的超400个城市拥有超7500个线下销售点,同时,其还在天猫、天猫国际、京东、小红书、抖音、微信等电商和社交媒体平台开设有自营及分销业务。

颖通集团招股书截图

据颖通集团提交的招股书,2021财年至2023年财年(2021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颖通集团的营收分别为16.75亿元、16.99亿元和18.64亿元;同期的利润分别为1.71亿元、1.73亿元和2.06亿;净利润率则分别为10.2%、10.2%和11.1%。

香水业务占比超80%

募集资金拟用于发力自有品牌

虽然营收节节高升,但上市是对企业综合素质的考量。从财报来看,颖通集团要想圆梦IPO,或许还存在两方面的阻力:

一是过分依赖香水业务,营收占比超8成。上述招股书显示,在2021财年至2023财年,颖通集团香水品类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9.3%、88.5%和81.7%,虽呈逐年递减趋势,但总体占比均超过80%。

从国内香氛市场环境来看,虽然目前仍是一片蓝海市场,且有不少资本重仓本土香氛品牌。但受产品同质化、消费降级、投流成本激增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已有三兔、Vog&DEESSSE、Marc Jacobs等不同定位的海内外香氛品牌闭店或关停(推荐阅读:上半年,21个美妆品牌大撤退!)。以香水为主营业务的颖通集团,无疑会受到国内环境的冲击。

二是资本市场遇冷,多家美妆代运营商主动撤回IPO。近一年以来,受行业大盘增速放缓、资本政策收紧、消费愈发理性等因素因素,先后有拉拉米、涅生科技、高浪控股、数聚智连等美妆代运营商主动撤回IPO(推荐阅读:美妆TP商IPO撤回潮来了?),这让运营模式类似的颖通集团的上市之路也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不过,相较之下,颖通集团还是比较有竞争力和危机意识,”有行业人士称,颖通集团当前代运营品牌覆盖了顶奢、高端、小众等多元化类型,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摊风险,另外,其从90年代就开始探索运作自有品牌了。

招股书显示,颖通集团目前自营业务发展势头较好。以其自有零售商品牌拾氛气盒为例,截至2022年、2023年及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拾氛气盒通过直销渠道销售产品产生的收入分别为11.673亿元、10.998亿元及12.921亿元,分别占公司同年总收入的69.7%、64.7%及69.3%。

图源拾氛气盒官方微博

颖通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进一步发展自有品牌,以及收购或投资外部品牌;开发和扩展自营零售商渠道,包括扩展线上及线下拾氛气盒门店以及其他自营线上及线下门店/专柜;加速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升级数字化CRM系统、中台系统以及财务及运营系统;提升知名度及声誉;以及拨付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不难看出,颖通集团募资上市,拓展自有品牌业务或是重中之重。“事实上,这是很多代运营商都会采取的行动,一方面可以减轻对代运营品牌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是寻找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的好方法。”上述行业人士说到。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