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观察 |“手工补息”乱象亟待根治
迪丽瓦拉
2024-06-20 03:32:41
0

□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近期,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立即开展自查,并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

然而据6月18日中国证券报报道,限期整改后仍有银行“手工补息”。有银行内部监测时发现,在监管整改限期后,北京、浙江、广东等分行仍然以绕开补充计息系统和规避补息金额审批限制等方式,存在“手工补息”相关问题。

所谓“手工补息”,原本是银行用于纠正业务操作失误的正常流程,但在激烈的揽储竞争中,被一些基层银行工作人员异化为高息揽储的手段。比如用来给大企业客户违规补贴额外的存款利息,导致大客户存款利率“明降暗升”。

这种做法不仅违反了内部定价授权,还加剧了银行间的恶性竞争,推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进而可能影响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更为严重的是,它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对银行的长期稳健经营构成了潜在威胁。

而禁止“手工补息”的倡议,旨在规范存款市场竞争秩序,遏制银行间的非理性竞争,维护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这一倡议的出台,反映了监管部门对银行经营行为的严格监管,更凸显了银行在当前环境下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的紧迫性。

在6月14日央行发布的2024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显示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了299.1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5%。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93.2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7%,显示出存款规模的快速增长。然而,与此同时,存款利率已经历了多轮下调。

回顾2023年,主要银行在6月、9月和12月多次主动调整存款利率,特别是对中长期存款的利率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下调。近期,河南、陕西、山西、云南、贵州、广东等地的多家中小银行更是密集发布公告,宣布对定期存款利率进行下调,涵盖了短期和中长期存款类别。这些调整与银行净息差日趋收窄的现状密切相关。

2023年,1年期和5年期以上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降了20个和10个基点,而在今年2月,5年期以上的LPR再次下降了25个基点。在这一利率走势的引导下,2月份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达到了3.76%,创下了历史新低。

面对存款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银行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净息差压力。尽管如此,许多银行仍然难以割舍对规模的追求,试图通过提供高息来吸引存款,从而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然而,这种策略的长期效果值得商榷,因为高息吸引的资金往往缺乏“忠诚度”,一旦遇到更高的利率诱惑,储户很可能选择转移存款。

因此,银行必须将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客户经营、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各个环节,持续提升经营效率和效益。这意味着银行需要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注重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而不仅仅是追求规模的扩张。例如,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曾表示,该行已明确“不以规模论英雄”的原则,追求高质量发展,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高生息资产占比,减少低效资产和高成本负债。

未来,银行应更加注重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同步优化,既要优化贷款结构,确保贷款投放的合理性和盈利性,又要积极管理负债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银行还应加大对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支持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增加个人住房贷款和消费贷款的投放,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

责编:史健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万军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