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广东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早在年初就提出要“以广东的‘进’为全国的‘稳’提供支撑”,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要读懂广东经济,既要看总量、增速、排名,还要看质量、结构、态势。围绕广东应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广东经济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财经评论家吴国平。
视频:专访财经评论家吴国平。
全国经济的风向标,广东抓住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作为全国经济的第一大省,广东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吴国平:一直以来,广东在全国经济领域扮演着风向标和领头羊的角色。广东发生了什么,总会引领着全国;人才和新兴研究也聚集在这里。
202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7万亿元、增长4.8%,是全国首个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总量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然而近年来,广东的经济环境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它依然能够率先突破13万亿元,很显然是产业结构优化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广东转危机为机会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现在是全球动荡之际,内外都有一定压力的过程中,广东扮演的角色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风向标和领头羊,在未来还会继续深化当下的趋势。
总体而言,广东正处于一个关键阶段,如果当下转型融合得好,抓住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突破,肯定能够继续引领全国,在国内外持续开花,甚至会再创更高的辉煌。
读懂广东经济,结合区域特点一盘棋规划
记者:要读懂广东的经济,既要看总量、增速、排名,还要看质量、结构、态势。您认为当下的新兴市场对于广东的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启发?
吴国平:广东现在在新能源领域已经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并且保持一定优势。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生产的。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品牌,例如比亚迪、小鹏,还有广汽,都是新能源汽车当中的佼佼者。这些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国内卖得好,出口数据也相当不错,尤其是比亚迪。不少新兴市场已经抢占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这说明广东在新能源领域不仅是找到突破口,还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由此看来,新兴产业正是广东经济发展的趋势、方向。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2023年,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而这新三样,正是广东的强项。
在当下全球经济动荡之际,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萧条状态,但是新兴产业的崛起,填补了缺失,甚至还有一定的增量。广东就需要保持优势,继续发挥。当然发挥的过程中要记住,任何产业最终要做到极致,引领市场,质量,或者说产业的含金量是很关键的。
未来,我们不仅仅追求规模层面的成就,更多的是需要产业升级,正如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到的,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省内沿途转化,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的产业升级了,未来就能够让产业链的生命力更强劲。
任何一个产业最终拼的是质量,不是低端层面的内容,而是要在中高端层面的产业持续发力。不能为了扩大规模而建设大量低端项目,应当聚焦中高端产业,聚焦有强劲生产力、强劲竞争力的产品,而后拓宽市场空间,包括全球市场。
国内市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放眼全球,当下新能源是一个确定的发展趋势。广东已经在中国抢占了优势,又恰恰是走在前沿,处于一个引领的状态,所以更应该聚焦到提升生产竞争力的角度上。我相信对于广东而言,接下来在细分领域依然还能够引领新兴产业前行。
纵观广东的规划和发展,从前几年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少品牌在制造业已经是佼佼者,例如美的、格力等,都在进行产业升级。汽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高端制造业各行各业都会涉及到。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外出口产品的形象是物美价廉,但是现在已经悄然提升了档次,只要生产力提升了,那么就能够媲美甚至超越日本、欧美的产品。在此趋势下,利润提高,产品就有了议价权。以前我们相当于帮人家代加工,现在及未来是打造自有品牌。当自有品牌的质量过关,我们就拥有定价权,又可以保持较高的毛利率,那么产业的层次含金量就会更高,企业乃至国家的收益则随之提升。
所以我认为,广东要扛起“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的责任,未来应该往产品质量,也就是产业含金量的层面不断投入。而中低端的产业,目前已经出现外迁的现象,例如迁往东南亚国家或者国内相对西部的城市。这不是说放弃它们,而是部分产业转移,集中力量提升中高端产业的质量,产业集聚创造更大利润,将不同的产业放到更适合它们生存的土壤里面去。通过整体优化,相辅相成,形成完整产业链。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竞争力正是足够完善的产业链。
广东正处于产业调整升级的阶段,当下面临的“阵痛”在于部分产业需要被淘汰,原来的产业链如何更好地继续生存,这需要有人投入更多精力及资源,助推末端的企业进行优化工作。有部分企业无法主动选择被淘汰,或许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让企业获得能动性,那么它们会更积极地选择拥抱未来的产业趋势。相较而言,这会是整体牺牲较少的行为,并且有利于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另外,产业上的结构优化升级正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进步。每个地方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定位,要做符合当地土壤的内容,最终形成相辅相成的格局。而不是一窝蜂地发展同样的产业,单一的复制等于是浪费资源,也是无效甚至恶性的竞争。
经济发展应该一盘棋来看,结合区域特点,重点规划,整体布局。
投资者应不断提升认知,在动荡中有底气地前行
记者:近年来,在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不断加剧的冲击影响,又面对经济周期性、产业结构性问题叠加的严峻挑战,广东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承压前行。作为投资者,应如何看待未来的经济发展。
吴国平:作为普通人来说,从切身的体会出发,我们去逛商场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到一些零售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反观前面提到的,新能源产业在当下却发展得如火如荼,甚至供不应求。这说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分化,有一些车企没有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这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正常结果,零售业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要抱着平常心去看待经济市场的起伏,不能说看到一些萧条的现象,就抱有情绪地全盘否定。
当下,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去提升自己的认知,阅读大量相关信息,或是让自己深入到信息里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举个例子,还是新能源。我们都知道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在全球范围内,清洁能源是一个趋势。那么作为一家相关的企业,要思考我在这个领域当中能扮演一个什么角色。假如已经有其它企业将锂电池做到极致,或是我自知技术能力不及他人,那么我是否应当另辟蹊径,在细分领域尝试做新的产品,例如钠电池,或是未来的固态电池。电池也会不断迭代,在还未普及的领域淘金,这叫发现机会。在整体范围内找到结构性,在一个领域当中创造相对差异化的产品,做到极致,做好定位,那么这家企业就能够成功。
差异化很重要,现在不像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状态,只要敢做就能赚钱。作为投资者,不能闭着眼睛随便买,要研究这家公司的定位是否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做中长期的投资。
那么虽然眼下经济动荡,但我们要看到一点就是中国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是极具竞争力的,而且很多国家没有足够完整的产业链,人工成本过高。而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优势,我们中国人的特点就是敢拼、能吃苦。在面对各种干扰因素时,要艰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在的,这就是我们未来能够长期走下去的关键。
回到投资者的角度,虽然眼下面临低点,但从中长期来看,竞争力是可以看得到的未来,不论投资相关制造业还是中国的产品,我个人认为,长期而言,还是可以投入多一份信心,积极看待未来,同时大力提升自身认知。整盘棋大方向上来看,我觉得方向是动荡当中前行的,但是而且我们也有底气去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