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蒋金丽 编辑 | 蒋诗舟
国家队等护盘资金亮出“明牌”后,ETF规模迅速突破4万亿元大关。
护盘资金借ETF入市的行动始于4月7日。当日受“对等关税”冲击,全球股市震荡,国内ETF规模回落至3.59万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缩水2220亿元。
随着多路护盘资金宣布入市,叠加A股反弹回暖,4月17日,ETF规模首次站上历史性的4万亿元。
尽管最近两年国内ETF迎来爆发式增长,能从中分得一杯羹的基金公司并不多。当曾经的蓝海变成红海,马太效应也进一步凸显,最新数据显示,12家基金公司占据了84.41%的ETF份额。
跨越万亿关口,用时再缩短
ETF规模从3万亿到4万亿,用时不到7个月。
回顾国内ETF发展史,第一只产品——华夏上证50ETF,于2004年12月30上市。起初这类产品水花不大,直到2006年3月24日,才迎来第二只ETF上市。
走到万亿时代,更是花了近16年时间。2020年10月12日,ETF规模突破万亿,达到1.02万亿元。
刷新“2万亿”记录的过程则较为曲折。2023年8月29日,ETF规模首次站上2万亿元。但不到一个月,又跌破2万亿。之后,经历了数次起伏,直到2024年1月19日,ETF规模才开始稳定在2万亿之上。
从2万亿到3万亿,时间进一步缩短。2024年9月26日,ETF规模突破3万亿,达到3.02万亿。彼时,ETF数量增至996只,距离破千仅一步之遥。
12家基金公司占据8成以上市场份额
1140只,4.04万亿元。
这是截至4月21日,国内ETF的最新数据。
得ETF得天下,是当下的行业共识。但当曾经的蓝海变成红海,马太效应也进一步凸显,一个残酷的现实是,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掌握在少数玩家手中。
据Wind统计,200家公募管理人中,只有54家布局了ETF业务,其中一半规模不足百亿。规模超过千亿的只有12家,合计达到3.41万亿元。
换言之,6%的公募管理人,占据了84.41%的ETF份额。
即便是“千亿ETF玩家”,首尾的差距也很悬殊。
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位列第一梯队,ETF规模分别为7040.12亿元、6373.58亿元。其次是华泰柏瑞基金,以4884.47亿元位列第二梯队。
“断层式差距”出现在第三梯队,“3千亿玩家”出现空白。“2千亿玩家”只有2个——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前者规模为2648.32亿元,后者规模为2519.11元。
相比之下,“1千亿玩家”之间的差距不大,ETF规模在1189.6亿元-1679.02亿元不等,彼此还有追赶的空间。比如,排在第6-第9的4家基金公司——富国、广发、国泰、华宝,ETF规模差距不到80亿元。
得“国家队”者得天下
国内ETF的爆发式增长,始于2024年。
Wind数据显示,2023年底,ETF总规模为2.05万亿元。而2024年这一年,ETF规模增量高达1.67万亿元,同比增长81.46%。
这离不开“国家队”的加持。据Wind统计,截至2024年末,中央汇金、汇金资管分别持有ETF市值6616.97亿元、3821.84亿元,合计达1.04万亿元,较2023年末的1176.95亿元高出9261.86亿元。
也就是说,2024年1.67万亿元的ETF规模增量,一半以上来自以“汇金系”为代表的国家队。而得到国家队青睐的基金公司,更容易在这场ETF大战中脱颖而出。
据Wind统计,截至2024年末,中央汇金、汇金资管持有的ETF数量分别为21只、15只。
从持仓品类来看,二者都最钟情“沪深300”。中央汇金、汇金资管均持有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华夏沪深300ETF、嘉实沪深300ETF,合计持有规模达到6893.39亿元。
具体来看,“汇金系”持有的ETF产品来自12家基金公司。其中,华夏基金得到最多的加持,中央汇金、汇金资管合计持有该公司旗下ETF市值达2757.95亿元。华泰柏瑞基金、易方达基金旗下ETF也被“汇金系”持仓超过2000亿元。此外,嘉实基金、南方基金也获得千亿以上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