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和通关便利的效果逐渐显现,入境游在中国掀起新一轮热潮,外卡支付交易量也有了新变化。4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随着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从试点推广至全国,越来越多外国游客来中国“购吃游娱”,并进一步引发了“反向代购”风潮。
这一过程中,移动支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支付机构等披露的数据来看,4月以来,外籍来华游客消费笔数和金额明显提升,便捷的移动支付为China Travel热潮持续助力。而在支付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后,是中国支付体系的国际化布局。综合银联、网联清算等机构的动作来看,中国跨境支付网络建设仍在持续深化中。
4月外卡交易火热
自2024年末中国过境免签政策持续放宽优化后,2025年4月,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境外旅客在购物环节就能拿到退税款,进一步吸引了境外旅客来华旅游、消费。
China Travel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再度掀起热潮。叠加美国总统特朗普激进的关税政策风波,美国人纷纷飞往中国代购“中国制造”产品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衣服、鞋子、手机、扫地机器人等,都成为美国人“反向代购”的热门品类。
来华旅游、购物的热潮之下,此前布局的支付便利化提升活动成效进一步显现,便捷移动支付让不少海外游客赞不绝口。北京商报记者从支付宝、微信支付方面了解到,4月外籍来华游客消费笔数和金额均有较大增长。
其中,支付宝数据显示,2025年4月前半月,来自54个240小时过境免签国的外国游客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去年增长160%,来华游客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5倍,美国用户使用支付宝消费金额同比增长2倍。
微信支付数据显示,2025年4月首周,外籍来华旅客用微信支付消费的笔数和金额增长明显,同期来华用户日均用微信支付在全国的消费笔数相比2024年同期增长了136%。另由于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于4月15日在广州正式开幕,4月首周境外旅客在广东使用微信支付的日均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2倍,实现翻一番。
在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4月外籍来华游客消费笔数和金额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的推广;另一方面,中国免签政策的优化,如对54国人员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扩大了免签范围和适用口岸,为外国游客提供了更长停留时间和更大活动范围。
“便利支付服务避免了现金找零、兑换等麻烦,提高了支付效率。还能让外籍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消费环境,享受与中国居民相似的支付体验,提升旅游的满意度和舒适度,有效促进了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也进一步说明支付早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服务工具。”王蓬博补充道。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4月外籍来华游客消费笔数和金额进一步增长,一方面反映出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旅游消费具有良好的吸引力,尤其是近年来持续优化提升的便利支付服务,能够减轻外籍人士在华消费的“支付鸿沟”,使得消费体验更加流畅。
跨境支付互联互通持续加速
值得一提的是,在优化外籍来华人员移动支付服务中,“外卡内绑”“外包内用”依旧是最为常见的业务模式。
近年来,“外卡内绑”“外包内用”已在我国多个场景落地,并达到了一定规模。具体来看,“外卡内绑”是指支持境外居民将Visa等主要银行卡组织发行的境外银行卡绑定至境内钱包;“外包内用”则是指境外钱包机构与网联平台合作,外籍来华人员使用境外电子支付钱包即可在境内支付的服务。
此前,为解决外籍来华人员在中国境内的支付难题,“外卡内绑”“外包内用”得到创新和推广。以支付宝为例。当前,支付宝“外卡内绑”服务支持全球游客绑定Visa、银联国际卡等七大主流国际银行卡,“外包内用”服务已扩大至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境外钱包。
支付便利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离不开中国支付体系的国际化布局。不仅仅是境内外机构与机构间点对点对接合作,国家间金融基础设施对接合作使得跨境支付更加便利、高效,中国支付也在“走出去”。
根据中国银联数据,2025年一季度,云闪付及境内银联合作钱包在柬二维码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超2倍,创历史新高。2025年3月,银联与柬埔寨央行宣布柬埔寨支付系统Bakong旗下钱包产品可在银联全球二维码受理网络及中国境内微信商户扫码支付,在东南亚地区实现互联互通的双向落地。
当前,银联已在境外19个国家和地区与本地网络达成和推进二维码跨境互联互通合作,带动境外银联二维码受理商户规模突破1000万家,形成覆盖餐饮购物、交通出行等日常消费场景的跨境支付生态圈。
在推动中国与马来西亚跨境支付互联互通方面,网联清算通过与马来西亚央行所属金融基础设施PayNet对接,PayNet旗下13家成员机构App已实现入华使用,同时,“外卡内绑”“外包内用”也让马来西亚来华人员在境内线上线下全领域消费场景便捷支付。
整体而言,2024年网联平台累计服务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共2.12亿人次、交易金额超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倍、3.4倍,覆盖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
王蓬博直言,银联、网联加速跨境互联互通价值比较显著。于消费者,境外游客来华可直接用本国支付工具,便捷支付激发消费热情;对商户而言,能吸引更多境外客源,拓宽营收渠道;于行业,有力推动国内支付机构国际化,提升全球竞争力;在宏观层面,更是强化国际经济联系,为跨境贸易、旅游消费注入新动能,成为金融“软联通”的重要实践。
苏筱芮表示,跨境互联互通背后为各国央行推动的G2G模式,将会便利互通国双方的消费支付,也能够借消费规模的提升带动背后产业增长。
外籍人士来华支付规模将持续提升
202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随后,优化支付服务工作加速推进,服务成果也清晰显现。
按照过往惯例,节假日已经成为外籍人士来华旅游消费重要节点。临近“五一”,外籍人士来华支付又将呈现怎样的特征?王蓬博认为,“五一”假期外籍人士来华支付笔数和金额预计将大幅攀升,移动支付使用占比进一步提高,支付场景也更加多元。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习惯差异,来自欧美的外籍人士或许更青睐信用卡结合移动支付,而亚洲周边国家游客可能更习惯直接使用本国熟悉的移动支付工具。
苏筱芮预计,后续预计外籍人士来华支付消费将迎来新一轮增长,支付频次、支付规模等重点指标有望持续呈现较好提升。
持续扩大受理环境覆盖面和规模,仍然是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市场主体的下一步动作。苏筱芮建议,支付机构可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禀赋切入外籍人士来华的重点场景,研判其高频旅游动线,系统化布局与提升支付服务水平。
王蓬博表示,移动支付能为外籍人士提供便捷、高效支付体验,刺激消费增长,降低支付门槛,挖掘潜在消费需求。此外,支付平台可借助大数据分析,为外籍游客精准推送符合其偏好的优惠活动和个性化服务,增强消费吸引力,助力商家拓展客源,推动旅游消费市场发展,加强中国与国际的消费连接。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则进一步指出,银联、网联在跨境支付网络建设中持续发力,跨境互联互通的提速,将进一步促进国际支付便利化。这将使得外籍游客在中国旅游时,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用他们熟悉的支付方式,如二维码支付等。同时,这也将推动中国支付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支付领域的影响力。此外,这一举措还将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