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的“家族光环”加持下的A股科创板上市公司会通股份,正上演一场教科书式的资本荒诞剧!
从“塑料贩子”披上“科创外衣”登陆科创板,到蹭人形机器人热点配合股东减持,这家公司将概念炒作与利益收割玩得炉火纯青。
何享健之女何倩嫦执掌的会通股份,一边吃着美的关联交易的“老本”,一边用模糊的“机器人材料方案”刺激股价,却难掩业绩连年滑坡、股价暴跌85%的尴尬现实。
更讽刺的是,产业资本精准踩点减持,监管沉默纵容,中小投资者沦为这场游戏的“燃料”。
当科创板沦为包装上市的温床,当“硬科技”沦为资本游戏的遮羞布,谁该为这场泡沫买单?
父亲要造机器人,女儿又能“喝汤”了?
近日,美的集团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市场上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本是美的在科技转型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却意外地让一家名为会通股份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冲上了热搜。
这其中的缘由,便是会通股份的实控人何倩嫦,正是美的集团实控人何享健的女儿。
如此紧密的家族关联,使得市场自然而然地将两者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会通股份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高调宣称,已推出“机器人外壳、结构件材料解决方案”,并与美的存在“广泛合作”,但以“商业保密”为由拒绝披露细节。
这种模糊表态被市场解读为“蹭热点”!
毕竟,从家电塑料到机器人材料的跨越,技术壁垒显著提升,而会通的核心业务仍以低毛利率(13.79%)的改性塑料为主。
更讽刺的是,美的机器人业务尚未形成规模,会通已急不可耐地借势炒作,背后或暗含利用家族关联关系制造市场预期的嫌疑。
一直以来,会通股份作为美的集团的重要供应商,长期为美的家电产品供应相关材料。在家电领域,双方的合作可谓是驾轻就熟,凭借着家族纽带和长期积累的合作默契,会通股份在美的的供应链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是,当美的的战略版图拓展至全新的人形机器人领域时,会通股份能否顺势跟上,继续从中分得一杯羹,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因为,人形机器人作为一个前沿且复杂的科技领域,对材料的性能、质量以及创新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与传统家电材料相比,机器人所需材料不仅要具备高强度、轻量化等基本特性,还需满足诸如高柔韧性、精准的电磁屏蔽性能以及适应复杂运动环境的耐久性等特殊条件。
从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机器人材料领域早已吸引了众多实力强劲的参与者。国内外的一些大型材料企业,凭借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研发投入,已经在机器人材料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并与多家机器人研发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科创板上市,它真的配吗?
2020年11月,会通股份顶着“新材料”光环登陆科创板。
本质上来看,会通股份仍是一家传统改性塑料企业,上市当时就被市场广泛质疑:公司的质地究竟是否真正符合科创板所强调的科创属性?
科创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旨在支持那些拥有核心技术、具备高成长性和创新性的企业。
然而,会通股份的主要业务 — 塑料生产,在大众认知中,更偏向于传统制造业,与科创板所倡导的前沿科技属性存在一定的偏差。
尽管会通股份宣称拥有一系列的技术专利和研发成果,但其核心技术是否真正具备足够的创新性和领先性,能够在行业内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值得商榷。
在全球市场上,巴斯夫、陶氏、杜邦等外资巨头占据了大部分高端市场份额,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相比之下,会通股份虽然在国内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仍然有限。
中国改性塑料行业厂家更是众多,竞争异常激烈,产品技术同质化问题严重。 数据上看,会通股份的净利润率常年在 3% 以下,毛利率在 12%-13% 左右,比主板的同行普利特和金发科技都要低。
那么其所谓的 “科创属性” 显得非常牵强。
翻开会通股份当年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不难发现,美的集团又是“功不可没”!
从2018年至2019年,美的集团贡献给会通股份的营收从3.3个亿猛烈涨至12.36亿元。
(来源: 招股说明书)
说是亲爹亲手把她碰上市的,也不为过。或许是可以上市,但是真的配上科创板吗?
公司上市首日,股价便达到了历史最高价,随后却陷入了长达三四年的漫漫下跌之路,股价从 40 元高点一路跌至低点 6 元左右,让无数投资者损失惨重。
(会通股份月K)
公司的净利润表现同样不尽如人意,2020 年上市当年达到最高值后,也是一路走低。
回顾会通股份的上市过程,保荐机构中信证券和当时的上市发审委责任不容忽视。
保荐机构作为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肩负着对发行人进行全面尽职调查、确保其符合上市条件并真实披露信息的重要职责。在会通股份的保荐过程中,中信证券是否真正做到了勤勉尽责,对公司的科创属性进行了深入、准确的评估?
交易所以及上市发审委是否严格把关,充分考虑了公司业务与科创板定位的契合度?
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方面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若保荐机构和发审委在其中存在失职行为,那么他们无疑需要为会通股份上市后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减持与炒作的“双簧戏”
近期,公司股价反弹之际,资本玩家的“收割”悄然启动。
2025年3月18日,股东同安基金宣布减持3%股份(约1421万股)。
耐人寻味的是,减持公告次日(3月19日),公司密集释放“机器人材料解决方案”“与美的深度合作”等利好,刺激股价短期冲高。
这种“先减持后吹风”的时间线巧合,疑似为股东套现铺路。
监管层对此类操作并非无计可施。根据《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管理办法》,大股东减持需提前披露且禁止利用未公开信息操纵市场。
然而,会通股份以“商业保密”为盾牌,将实质性信息隐匿于公告之外,仅以“概念性表述”引导市场情绪,已涉嫌误导性陈述。
若监管不及时介入,中小投资者恐再成“韭菜”。
总之,会通股份的案例,折射出科创板部分企业“重包装、轻实质”的顽疾。从家族关联交易的概念炒作,到上市后业绩变脸,再到产业资本配合减持的资本游戏,每一步都在消耗市场对科创板的信任。
监管机构需严查其信披合规性,追问中介机构责任,更要反思制度设计——若放任“伪科创”企业滥竽充数,科创板“硬科技”定位终将沦为一句空谈。
来源:价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