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道琼斯指数暴跌450点,特斯拉市值单日蒸发8%,纳斯达克进入技术性回调——这场由特朗普"经济过渡期"言论引发的股市地震,揭示了更深层的结构性危机。一周后,《海湖庄园协议》传闻不胫而走,将美国债务重组、美元霸权存续等敏感议题推至风口浪尖。这两起看似孤立的事件,实则是特朗普经济学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
特朗普大胆政策浮出水面
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6万亿美元的今天,特朗普团队推出的"百年无息债券"计划绝非天方夜谭。该方案要求盟友将10年期4%利率债券置换为100年期零息债券,本质上是用军事保护绑架金融信用。但数据揭示残酷现实:盟友政府持有的美债仅4万亿美元,即便全部置换也只能解决11%的债务压力,却要付出美元体系崩塌的代价。
历史上从未有主权国家如此大规模实施债务货币化。1946年英国曾将战时债务转为永续债券,但当时英镑已非国际货币。如今若强制展期,美债市场日均6500亿美元的交易量将瞬间蒸发,引发比2008年严重十倍的流动性危机。更致命的是,美联储持有的数万亿美元国债将成废纸,直接瘫痪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美债市场动荡
2025年3月的关税闹剧,实为特朗普2018年贸易战的升级版。对加拿大乳制品威胁征收250%关税、对墨加暂缓执行钢铝税至4月2日的反复操作,本质是政治操弄经济的延续。数据显示,此类政策已造成:企业资本支出同比上涨12%;跨境供应链重组成本增加230亿美元;科技股波动率指数突破2020年疫情峰值。
更具破坏性的是政策不确定性本身。巴恩森集团研究表明,关税相关言论对市场信心的打击是实际关税的数倍。这解释了为何纳斯达克在这种情况下的持续暴跌——资本正在用脚投票,逃离政策不可预测性。
美元体系正遭遇60年来最严峻挑战。传统特里芬难题(维持国际收支与币值稳定矛盾)尚未解决,新增的特朗普陷阱(政策随意性摧毁信用基础)更如雪上加霜。
全球央行黄金储备达1990年来峰值,中国连续18个月增持;本币结算在东盟贸易占比突破30%;美债海外持有占比从34%(2015)降至22%(2025)。
《海湖庄园协议》传闻若成真,将直接触发美元指数断崖式下跌。考虑到美元占SWIFT结算份额仍达42%,其崩塌将导致全球50万亿美元衍生品市场重置,相当于引爆3.5个美国GDP当量的金融核弹。
当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同时发生,美国政府将陷入全面瘫痪状态。原因在于,由于美债市场崩盘,美国政府将无法通过发行新债筹集资金。美债被摧毁,加上经济崩溃,政府赖以运作的基础——财政收入、行政能力和公众信任——都将被彻底摧毁。政府连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如警察、消防和医疗)都无法维持,更不用说实施有效的经济刺激计划。
各州为了争夺有限资源,可能采取各自为政的政策,甚至出现武装对峙的情况。东西海岸的蓝州(支持民主党的州)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主,而中部红州(支持共和党的州)则依赖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当联邦政府无力调和这些矛盾时,某些州可能会宣布自治甚至独立。美国联邦政府彻底丧失治理能力,将从全面瘫痪走到无力回天。
美国危机伴随着全球格局深刻调整。现如今,金砖国家GDP占比已达36.4%,全球新兴市场正在逐步发展;中国推动的本国货币贸易结算,尤其与俄罗斯的贸易,已接近于100%使用两国的货币,避开了美元汇率操纵对两国贸易的影响,中国出口各种商品到俄罗斯换来天然气石油等进口,其中使用两国货币就可完全满足交易过程。
金砖国家
还有中国提出的“石油人民币”计划,不仅是中沙经贸合作的延伸,更是全球南方国家“去美元化”倾向的体现。这一变化不仅关系到经济利益,更触及到各自的战略安全和国际政治地位。
反观特朗普政府最近的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手段就是为了保住石油美元这一基本盘。对内发布政策加大自身石油开采和能源业发展,减少绿色能源的使用;对外刚刚打击也门,目标直指背后的伊朗,后续引发波斯湾的再次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战争如果到来,全球石油应声而涨,而与其绑定的美元也会再次走强。特朗普届时就完成了竞选时候的承诺,与其有利益绑定的能源业大赚特赚,众多MAGA支持者能有收入提高。可以说特朗普对于格陵兰岛的觊觎也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的各种经济政策,削减开支,贸易保护,加关税,获取新的领土等等这一系列都是为了提高其MAGA基本盘的支持率,进而稳住2年之后的中期选举,使他的这4年任期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归根结底,这一系列的背后,其实揭示了美国日益加剧的财政赤字危机,缺乏长期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正如那句经典的金融市场警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一旦失去信用,即便再强大的帝国,也可能顷刻间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