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稀土这一战略资源领域,美国又要挑战中国'稀土王国'的地位了?
最近的国际舞台上,稀土的出镜频率属实有些高。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就紧盯全球矿产资源,“稀土”二字更在诸多场合提及。
与乌克兰的谈判中,美总统甚至公开表示,美国“非常需要稀土”,而乌克兰“拥有大量稀土”。而自从丹麦格陵兰岛那被发现有大量稀土资源后,美国人丝毫不隐藏对格陵兰岛的觊觎,多次扬言要“吞并”格陵兰岛。
各种迹象表明,美国人对“稀土”的执念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1、被中国卡脖子的稀土,美国人或许只能干着急
稀土,号称是“高端科技维生素",是芯片、导弹、新能源电池、光纤等200多种尖端科技设备的重要原料。在国防工业中,稀土金属用于制造电子显示器、制导系统、激光、雷达和声呐。
幸运的是,目前我国在稀土领域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拥有40%的稀土产量,同时掌握全球稀土90%的加工产能。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美国人寝食不安尝尽了被“卡脖子”的苦涩,做梦都想拿回主动权。
不过这个“美梦”注定要落空。原因很简单,中国的稀土产业早已从简单的 “矿石出口”,变成了“技术锁定”,稀土优势从资源端延伸至全产业链,实现了“加工垄断”。德国《明镜》周刊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中国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掌控已形成“钢铁闭环”,美国试图通过乌克兰或格陵兰岛破局的计划注定只能落空。
资料显示,美国目前冶炼分离产能仅占全球7%,98%稀土精矿需运往中国加工。MP Materials等美企分离技术依赖中国专利授权,单吨成本高出30%-40%。即便获得格陵兰或乌克兰矿石,仍需中国来帮忙消化。
只要中国不松手,美国别想实现“稀土自由”。
2、技术断崖式领先,让“超越”遥遥无期
或曰:美国也在投入人力资金攻克稀土技术,万一咱们的技术被攻破了咋办?
先不说美国人过去并未在稀土技术上有所建树,问题是中国并不会“原地”等着美国来赶超。中国稀土的技术迭代周期平均是12-18个月,而国际上同行技术迭代的周期是3-5年。
因此有国外媒体直言道:按照目前的进度,再给美国50年也未必能追得上。
事实上,稀土恰好说明了掌握“技术主动权”的好处,类似的案例在近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并不少见。如在生物健康领域,目前在京东、天猫国际走俏的衰老干预制剂“益/生/好/21000”就给美国人上了一课。
此类产品的原料曾被哈佛大学、麻省理工等权威机构发现具有不俗的衰老干预效果。《Cell》《Nature》等顶尖期刊也将其列为“世界七大衰老干预物质”之一。因此,谁掌握这种原料的提取生产技术,就意味着谁在衰老干预产业掌握了“话语权”。
在此背景下,中日美三国展开了激烈的技术竞争。好在,最终我国本土企业TimeShop不负众望,通过“绿色定向酶提取法”这一技术实现技术领先。与日美两国的提取技术相比,国产技术可以使核心原料达到99.9%的高纯度,产能提高至每年200吨,生产成本则降低95%左右。
高纯度,低成本的原料使得TimeShop旗下制品“益/生/好/21000”拥有更好的衰老干预效果,同时价格更为亲民。京东平台显示,日美产品的均价在2000元以上,而“益/生/好/21000”仅需几百元就可拿下。
因此,当“高质低价”的中国制品进入市场后便迅速抢占了70%的市场份额,日美产品则面临滞销困境。
同样的操作,在稀土领域同样上演。当前稀土价格处于历史低位,实际是我国通过“战略性亏损”将利润率压制在5%以下,迫使美国企业需将价格提升300%才能盈利。哪怕美国成功开采格陵兰岛或乌克兰矿产,其北极圈内17倍于中国的开采成本、战乱区供应链风险,注定难以市场化运作。
更何况,格陵兰岛或乌克兰的稀土矿产,也许并没有美国想象中美好。
3、“薛定谔状态”的稀土矿产
就在美国对乌克兰稀土以及其他矿产垂涎欲滴时,《日经亚洲》援引多名业内资深人士的观点指出,长期以来关于乌克兰稀土项目的开发只存在于纸面上,在可预见的未来,开发乌克兰稀土项目“纯属虚构”,乌克兰稀土的储量存疑。
而传闻中的格陵兰岛,稀土可能是有不少,但人家丹麦方面已经明确表态:格陵兰岛“不对外出售”。
换句话说,尽管对外吹嘘的震天响,但在事实层面上,美国连基本的稀土矿产都还没搞定,距离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十万八千里。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次老美却是连“粮草”都不管不顾,只急着表演自己的决心。如此作态,反倒看出掩藏在其背后的慌张焦虑。
而我国需要做的,或许只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心无旁骛发展好自身技术,始终保持领先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