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父子带出的电池巨头,二度冲刺IPO了!
迪丽瓦拉
2025-03-20 14:36:57
0

2025年3月11日,双登股份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建银国际及华泰国际,此前,在2024年8月,已经递交过一次,这是二次递交港股招股书。

最早2023年6月,双登股份首次冲击深交所创业板,拟募资15.75亿元用于锂电池产能扩建等项目,但在经历两轮问询后,因技术路线争议(铅酸电池占比过高)、资产来源与已退市企业隆源实业的关联性,以及毛利率合理性存疑等问题,于2024年4月主动撤回申请。

此后,双登股份转战港股IPO,在第一次首次递表失效后,第二次再度冲刺港股IPO。

1、 父子俩带出的电池巨头

双登股份创始人杨善基于1953年出生,1990年接手濒临倒闭的姜堰市密封蓄电池厂(双登集团前身)。当时该厂资不抵债,杨善基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才引进力挽狂澜。

并且,杨善基带领团队跑遍全国20多个省市签订合同,将产品打入通信基建领域,成为隆源实业(后退出资本市场)的核心供应商。

为了推动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杨善基以资本整合能力推动企业跨越式发展,2005年带领江苏双登集团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国内蓄电池行业首家海外上市公司。

上市后,双登股份通过收购隆源双登、双登电源等资产,整合散落产业链,并于2011年正式成立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构建自主品牌体系。

在双登股份早起发展时期,杨善基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锚定通信储能赛道。1990年代抓住中国通信基建浪潮,以铅酸电池切入基站备电市场,奠定行业地位。2018年布局磷酸铁锂电池研发,参与青藏高原5G基站、阿里云数据中心等项目,拓展多元储能场景。

2021年,杨善基将管理权移交给儿子杨锐,完成家族企业传承。交班前,通过股权激励计划向儿子杨锐转让价值1622.4万元的股份,巩固家族控制权。

而新一代掌门人杨锐,加拿大籍博士,曾任南京林业大学讲师,引入系统化管理思维,拓展双登股份数据中心储能、户用储能等新业务。推动东南亚锂电产能扩张(3.0GWh)及研发中心建设,应对铅酸电池技术替代风险。

截至2024年,双登集团在全球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一(市占率10.4%),成为中国储能领域标杆企业。

2、 A股折戟后转战港股

在2023年冲刺A股失败后,2024年8月和2025年3月,双登股份两次递交招股书,冲刺港股IPO。

相较于A股计划,港股募资更侧重全球化布局,拟投入东南亚建设年产能3.0GWh的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原A股计划为2.5GWh),并加强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及BMS技术。此外,资金还将用于海外市场拓展及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双登股份营收分别为40.72亿元、42.6亿元、44.99亿元,呈稳步增长,年复合增长率5.1%;净利润则波动较大,分别为2.81亿元、3.85亿元、3.53亿元,2024年利润同比下滑8.3%。主要受锂电池价格下跌拖累(2024年锂电池均价同比跌28.7%至698.6元/千瓦时)。

公司毛利率从2023年的20.3%降至2024年的16.7%,原材料成本占比超80%(铅酸电池尤为突出),叠加行业价格战加剧利润压力

其中,双登股份收入占比上铅酸电池逆势增长。收入占比从2022年59.5%升至2024年64.6%,成为核心收入来源。其优势在于通信基站场景的成本稳定性(铅酸电池单瓦时成本仅为锂电的1/3)。锂电收入占比从2023年43.5%降至2024年33.3%,销量虽增长13.1%至214.15万千瓦时,但价格暴跌导致收入缩水19.3%。

3、 铅锂并行战略的挑战

铅酸电池在通信基站备电领域仍具成本优势(循环寿命突破8000次),但其技术路线面临锂电替代压力(通信基站锂电渗透率从2020年15%升至2023年60%)。

双登股份冲刺A股IPO的时候,深交所曾质疑其技术路线是否落后,而公司回应称“铅锂协同”可满足多元化场景需求。后来,双登股份撤回国内上市计划,冲刺港股IPO。

双登股份在锂电池研发投入也不足,招股书显示,2024年研发投入仅1.1亿元(占营收2.5%),重点布局的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仍处实验室阶段,产业化进度落后于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

2023年以出货量计,双登集团在全球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10.4%;在全球储能电池新增装机量中排名第十(3.4%),中国市场排名第八(5.8%)。

公司服务全球十大通信运营商中的五家(如爱立信、沃达丰)、中国五大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以及阿里、京东等80%中国头部数据中心企业。

2024年双登股份海外收入占比达19.77%,东南亚市场增速显著(印尼订单超5000万元),并落地柬埔寨、蒙古等电力储能项目。公司计划在东南亚新建3.0GWh锂电产能,以抢占新兴市场。

在此次双登股份港股IPO募资上,原A股计划用于2.5GWh锂电产能扩建,港股募资转向东南亚3.0GWh产能(提升20%)、研发中心(聚焦储能寿命、固态电池等)及海外市场拓展。

但如今双登股份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2024年锂电产能利用率仅67.1%,叠加存货5.14亿元、应收款项23.18亿元(占流动资产63.68%),扩产或加剧产能过剩。账上现金3.95亿元需覆盖23亿元应收款及扩产计划,短期偿债能力承压。

双登股份仍旧依赖大客户,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虽从54.2%(2022年)降至38.3%(2024年),但仍依赖通信运营商(如中国铁塔曾贡献超20%收入)。

双登集团的港股IPO是其全球化与技术升级的背水一战。若成功募资,东南亚锂电产能落地可增强海外竞争力,但需解决铅酸依赖症与锂电技术短板的深层矛盾。

在储能行业“去铅酸化”趋势下,其“铅锂双轨”战略能否平衡短期现金流与长期技术突围,将是未来估值的关键变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