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嘉诚旗下的长和实业打包售卖全球23个国家43个港口资产,保留中国香港、深圳及内地核心港口(如盐田国际)的行为引起了全网关注,究竟是一次完美的商业运营,还是一次迫于压力的主动示好撤退?
一、核心事实澄清:经营权≠主权,交易标的本质被误读
1. 巴拿马运河控制权归属从未改变
巴拿马运河主权自1999年起已完全归属巴拿马政府,运河管理局(ACP)负责运营管理。长和出售的仅是运河附属港口(巴尔博亚港、克里斯托瓦尔港)的商业经营权,与运河航道通行权、军事控制权完全无关。
2. 美国资本介入的实质是市场行为
接盘方贝莱德财团虽以美国资本为主,但交易需经巴拿马政府审批,且港口运营仍受当地法律约束。这与“美国控制运河”的阴谋论存在本质差异。
二、商业逻辑拆解:高估值套现与风险规避的经典案例
3. 50倍市盈率的超级套现时机
被出售的43个港口年利润约40亿港元,交易作价228亿美元(约1780亿港元),对应市盈率超50倍,远超港口行业平均估值(15-20倍)。这是典型的“高位收割”策略,与2013年抛售内地地产项目的逻辑一致。
4. 规避政治风险而非屈服政治压力
特朗普政府虽多次威胁“收回运河”,但长和出售港口的核心动因是预判特许经营权续约风险(原协议2030年到期),而非迫于外部压力。主动离场可避免未来资产价值缩水,符合“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李氏哲学。
三、历史维度对比:商业周期判断的一贯性
5. “低买高卖”策略的延续性
从1999年“卖橙”套现千亿,到2020年出售欧洲电信塔资产,再到此次港口交易,均体现李嘉诚家族对资产估值周期的精准把握。此次交易标的包含多个运营超20年的成熟港口,本质是资产换手而非战略溃退。
6. 非敏感资产的全球化配置调整
长和保留了中国香港、深圳及内地核心港口(如盐田国际),出售的43个港口中仅2个位于巴拿马,其余分布在欧洲、美洲非战略要地。这属于正常的投资组合优化,与“卖国”无任何关联。
四、国际法视角:企业无权“出卖”国家利益
7. 关键基础设施的交易限制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港口经营权转让需主权国家批准。巴拿马政府已声明此次交易不涉及国家安全审查,侧面印证其非敏感性。
8. 中国企业“躺枪”的逻辑悖论
长和实业注册于百慕大,港股上市且股权结构国际化,将其等同于“中资企业”并赋予政治属性,本身即违背商业常识。
此事件不仅是企业层面的资产重组,更是全球化退潮期跨国资本流动的典型案例。长和的战略收缩与贝莱德的逆势扩张,共同映射出后疫情时代“安全优先”取代“效率优先”的全球投资新范式。未来需关注交易后续审批进展(如巴拿马政府态度)及资金投向对亚洲新兴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