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库中国
访林毅夫:中国“十五五”规划聚焦产业应是“喜新不厌旧”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总体而言,在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十五五”规划聚焦的产业领域应是“喜新不厌旧”。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林毅夫曾担任“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也走进过中南海参与讨论“十四五”规划的座谈会。林毅夫指出,“十五五”规划要让新质生产力不断释放,这关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产业,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他说,在上述新兴产业中,中国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例如6G专利在国际领先,大量投资进入生物制药领域,并在基因测序等方面实现突破。“这些未来都会是新的增长点。”为新兴产业指路,也不“冷落”传统产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林毅夫也表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传统产业也能“做文章”。从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中同样需要投资和新技术,会拉动市场对新技术的需求。(中国新闻网)
二、国内要文
1. 倪虹: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城市更新改造范围
3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将下工夫实施一批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的城市更新项目。在民生类方面,把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城市更新改造范围,因地制宜实施改造,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改造老旧住宅;城中村改造现在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下一步要继续扩大改造范围;大力推进完整社区建设,重点聚焦“一老一小”,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政府托育服务设施,儿童活动场地等建设。(人民财讯)
2.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四大“未来产业”,哪些城市在领跑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去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随后2024年两会,“未来产业”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开信息发现,国内已经有多个城市在未来产业领域先行布局,甚至形成一定规模。那么,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四大未来产业领域,目前的城市竞争格局如何?哪些城市已初占先机,充当领跑者?综合多方观点,目前,在生物制造领域,京、沪、深、津领跑;在量子科技领域,合肥与京、沪鼎立;在具身智能领域,京、深、沪、杭比肩;在6G领域,京、深、宁、沪并立。可以发现,北京、上海在四大未来产业中均处于第一梯队;深圳作为唯一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三次出现在未来产业领军者阵营;天津、合肥、南京则分别在一个领域表现突出。(第一财经)
3. 人社部部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吸纳和稳定就业
3月9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在谈到推动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时说,这就是要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我们将落实好中央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加强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就业影响评估,强化宏观政策的就业导向。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推动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发力,在扩大内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稳外资稳外贸中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找准科技创新与就业稳定的平衡点,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吸纳和稳定就业,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财联社)
三、地方频道
1. 深圳民营经济:“强磁场”+“发电机” 2024年深圳企业共270.9万户,民营企业达262.3万户,占比接近97%
近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国宏表示,专精特新企业的群体性涌现,是近年来深圳创新创业、民营企业活跃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深圳优越的营商环境和有利政策支持的集中体现。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企业数量270.9万户,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占比接近97%。全市民营企业的平均存续时间约为6年,远超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存续3.7年的水平,其中有17%的民营企业能存续10年以上。这无疑是深圳民营企业创业成功率高的最佳力证。在深圳经济发展历程中,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一直是最有创新力和最有竞争力的中坚力量。目前,全市拥有A股上市民营企业286家、市值5.1万亿元,数量和市值均位列全国城市第一。总计10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886家是民企。全市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为2.37万家、34家,位列全国第二和第三。(深圳商报)
2. 上海举办今年首场面向青年群体大型招聘会 近千家企业提供超2万个岗位
由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7部门联合举办的2025年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暨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8日在上海世贸展馆举行,共有近千家单位在现场招聘,提供超2万个招聘岗位。本次招聘会是2025年“乐业上海优+”行动首场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的大型招聘会,现场设立专精特新企业、社会组织、电子半导体、汽车等15个专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养老护理、家政服务“3+2重点行业”的单位约300家;专精特新及小巨人单位近200家。活动现场,近六成企业提供了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截至发稿时,本次招聘会共收到简历2.3万份,达成初步意向6200人。现场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超过500人。直播带岗观看超5万人次。(中国新闻网)
3. 创新裂变 合肥“四链融合”动能澎湃
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到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从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创新”是驱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所言:“创新是合肥的‘金字名片’”。在这里,大科学装置构筑起“国之重器”的天际线,星火大模型与智能座舱碰撞跨界火花,量子科技、聚变能源、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拔节生长”……“科里科气”的创新土壤,辅以科技金融的“活水浇灌”,合肥的创新“变量”日渐转化为发展“增量”。罗云峰表示:“合肥,坚持科技打头阵,下好创新先手棋,正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澎湃动能,努力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担纲承梁,加快打造全国新质生产力典范城市。”(中国证券报)
四、公司化运营
广东外贸进出口2024年突破9万亿元,独占全国外贸两成 广货圈粉凭实力 热卖全球有密码
据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发布的统计数据,202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9.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8%,同期全国增长5%,对全国增长的贡献率达38.7%,占全国外贸的20.8%,提高0.9个百分点,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深圳外贸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到4.5万亿元、增长16.4%,超越上海(4.27万亿元),时隔9年再度登顶全国“外贸第一城”。在这场全球生意的博弈中,广东外贸凭借韧性足、活力强的底子,加上创新驱动,靠着强大的实力“圈粉”。 据介绍,广东目前已形成8个万亿级、3个五千亿级、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球有70%的消费级无人机、40%的智能手机和全国1/3的工业机器人、1/4的新能源汽车、1/5的集成电路来自广东。(深圳商报)
五、王牌悟语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新的一天,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