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 股指数逆势翻红,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市场展现出超乎寻常的韧性。身边已有不少朋友开始热议,3 月的 A 股能否脱离全球股市的连锁反应,走出独立行情?事实上,独立行情大概率会在部分股票上显著爆发,若能洞悉其中规律,投资机会将纷至沓来;反之,则可能深陷危机。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复杂态势。
一、这回是真硬气
今日早盘,老米对我们加征 10% 的消息正式落地,老米股市随即跳水。
而我们迅速同步反击。令人振奋的是,A 股坚守阵地,最终以红盘收盘,今年开局便尽显强劲势头。回顾 7 年前类似的贸易摩擦,A 股彼时全面陷入熊市;而如今,仅仅早盘半小时受到轻微影响,随后便回归自身运行节奏。这一显著变化,充分表明市场力量对比已发生根本性扭转。
二、老米死穴太多
老米当下困境的根源,在于其领导人推动制造业回流的策略遭遇重大阻碍。
从经济原理来看,制造业布局由利润驱动,有利可图时,企业自然踊跃投资建厂;反之,资本则会撤离。然而,老米一系列政策操作陷入僵局:为稳定物价,拒绝降息以减轻企业负担;为防止资本外流,不愿主动贬值货币以增强出口竞争力;出于 “科技领先” 战略考虑,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以获取利润。如此一来,营商环境恶化,企业投资意愿锐减,制造业回流计划难以实现。投资者敏锐洞察美方政策困境,率先对市值榜首的英伟达发难,昨日英伟达市值瞬间蒸发 2 万亿,成为市场担忧情绪的集中宣泄点。
三、这波增量要接住
值得关注的是,昨日美股下跌之际,向来被视为 “弱势” 的欧洲股市却集体上扬。显然,这背后是大量资金从美股流出,转战其他股市寻求新机遇。部分资金流向欧洲,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相当数量的资金流入 A 股。这意味着,A 股市场的机构增量资金大概率增加。
关键在于,投资者不能等到市场大幅上涨后,才察觉机构增量资金的去向,那时往往错失良机。提前精准洞察机构动向,才是把握投资机遇的关键。但这绝非易事,在市场博弈中,机构凭借强大的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对散户交易行为了如指掌,而散户因信息渠道有限、分析手段不足,难以洞悉机构真实意图,在信息获取上处于明显劣势。这种局面若不改变,即便散户偶然猜中机构动作,一旦跟风者增多,机构便会改变策略,导致散户投资方向出错。
以两只股票为例,一只震荡后成功突破上行,开启涨势;另一只则破位下行,陷入跌势。在突破与破位前,普通投资者几乎无法判断两只股票背后机构的真实意图。原因在于,机构交易行为与散户、游资交易相互交织,从股价走势和成交量等常规数据中,很难准确分辨机构操作痕迹。
幸运的是,随着金融科技迅猛发展,金融模型日益成熟,计算机算力大幅提升。如今,我们可通过全面收集、精细筛选、系统整理和深度挖掘原始交易数据,并借助先进模型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诸多以往被忽视的特殊现象。其中,机构交易行为具有连续性、规模性和重复性特征,通过深入剖析这些 “交易行为” 数据,能够揭开机构交易的神秘面纱,洞察更多交易细节。如此,便能清晰了解机构在震荡期的动作,提前预判股票走势。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四、数据异动,透露积极信号
今日,尽管市场整体呈震荡态势,但仔细观察市场数据可发现积极信号:股价处于机构「活跃区」和「锁仓区」的股票数量显著增加,处于「观望区」的股票数量减少。这一数据变化充分表明,即便受美股下跌影响,A 股机构目前态度依然积极。他们并未因外部市场波动而退缩观望,反而在市场调整中积极寻找投资机会,这从侧面反映出 A 股市场自身蕴含的强大韧性与潜力。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