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标今日热点
饮料行业
“红牛”商标之争
两家企业围绕“红牛”商标品牌多年的争夺战,近日又起硝烟,2025年红牛市场占有率岌岌可危,真相到底如何?
“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这句话相信很多8090后都熟悉。
红牛也是很多人长途驾驶,体力劳动前常备的一款功能性饮料,口感不错,定位清晰,放眼全球范围,红牛都是功能饮料市场的领军品牌。
手握如此畅销的一款产品,背后合资经营公司却因为“红牛”商标权而在近日屡起争议,市场占有率也即将被其竞争对手东鹏特饮超越。
合资公司商标归谁?
2月28日,天丝集团在官微发布了一份名为《正本清源系列声明二:谁在混淆视听?“50年协议”毫无意义》的声明,对华彬集团提及的“50年协议”进行了全面驳斥。
而这份关于商标经营权的“50年协议”正是矛盾的起源。
1975年,红牛饮料的创始人许书标先生在泰国成功研制出一款内含水、糖、咖啡因和维生素B等成分的“滋补性饮料”,并命名为“红牛”(Krating Daeng,泰语中意为“红色的水牛”)。这款产品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尤其是在蓝领工人群体中,可以帮助他们保持清醒和体力。
1993年红牛进入中国市场,许书标先生应邀来到中国发展,并创新地在中国首次使用中文“红牛”这一命名,随后,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斥资超过1亿元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广告,“渴了喝红牛,困了累了更要喝红牛”,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1998年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与泰国天丝集团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天丝集团投入“红牛”系列商标作为合资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并授权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独家生产,销售红牛饮料。在此“蜜月”期间,合作改良口感,拓展销售渠道,投资赛事营销,使得红牛在中国功能性饮料领域独占鳌头。
2015年,中国红牛销售规模实现230亿元,达到巅峰。
2016年,红牛商标许可协议到期,双方未续约,矛盾由此激化。
许家二代接手天丝集团后,提出终止与华彬集团的合作,要求收回“红牛”商标的使用权,并且以“侵害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为由,将华彬集团旗下多家工厂、销售公司乃至经销商告上法庭。
经过4年拉锯,2020年12月最高院终审判决确认“红牛”系列商标权属天丝红牛,且商标使用许可协议已于2016年10月6日到期。
而华彬集团也不甘示弱,拿出一份《50年协议书》,内容为,约定合资公司在中国市场享有50年独家生产销售权。然而,天丝集团坚称该协议从未签署,未盖章、未备案、丙方公司未成立等程序瑕疵,不具有法律效力,且双方实际签署的是20年的合资合同,而合资公司经营期限早在2018年9月29日到期,企业经营期限届满后,华彬才拿出50年协议复印件。
这场商标争端对红牛在中国的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在争议存续期间,天丝集团还在中国市场注册新的“红牛”商标。
华彬集团对天丝集团的指控进行反驳,并继续生产和销售红牛饮料。
一枚商标争议,导致中国市场上出现了两种红牛产品:华彬集团的“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和天丝集团的“新红牛产品”。这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和混乱,也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争议期间,华彬集团推出了自有品牌的功能饮料“战马”,以应对红牛商标争议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
而其竞争对手东鹏特饮在2013年,开始进军全国市场,2014年的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21年成功上市,成为能量饮料市场的领军企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东鹏饮料在功能饮料品类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华彬集团。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仅分享侵删,素材来源界面新闻,天丝集团官微等
尚尚总结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商铺,商标和商标权的使用都需要谨慎,尤其是商标对外合作,合同审核需要专业的知产律师,防止后期纠纷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