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网/文
一、公司概况
陕西省水电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水电”或公司)主营业务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绿色清洁能源发电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营。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投产项目并网装机容量1,595.05MW。其中,光伏发电1,061.26MW,风力发电379.90MW,水力发电153.89MW,公司电站资产主要集中在陕西地区。同时,得益于新疆、西藏地区风、光资源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在“加快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支持资源供应体系建立”“完善能源基础设施”等相关政策精神利好的背景下,公司现阶段以陕西地区为中心,重点在新疆、西藏地区拓展业务布局,并逐步向全国范围进行辐射。
截至2024年底,公司在西藏地区已投产装机容量70.00MW,在建装机容量50.00MW;新疆地区在建装机容量525.00MW;河南、宁夏地区已布局分布式光伏项目。
二、行业前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行业代码为“D44”,具体为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行业代码分别为“D4416”“D4415”和“D4413”。
1、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2012年至2023年,我国社会用电量持续上升,全社会用电量从49,591亿千瓦时增长到92,241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80%。同时,根据中电联预测,2025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预计为9.5万亿千瓦时,2030年为11.3万亿千瓦时,预计“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3%以上。
电力供给方面则呈现出总量稳步上升、清洁能源(水电、风电、光伏、核电及其他)占比逐步扩大的趋势。2012年至2023年,我国发电量从49,733亿千瓦时增长到94,564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02%,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从10,591亿千瓦时增长到31,906亿千瓦时,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55%。2023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达到33.74%,清洁能源成为我国电力供给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2012-2023年,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容量从32,625万千瓦增长到152,933万千瓦,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其中,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自328万千瓦增长至60,949万千瓦,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自6,062万千瓦增长至44,134万千瓦,水力发电装机容量自24,945万千瓦增长至42,154万千瓦。预计到2030年,我国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约15.2亿千瓦,占全部装机比重的50%左右。
2、光伏发电行业
光伏发电,通常指太阳能发电,通过太阳光照射在太阳能电池材料上,直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从而产生电流,也叫光生伏特效应。
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陆续颁布光伏利好政策驱动促使产业需求高速增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及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2023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216.88GW,新增装机量同比增长148.12%,占同期全球新增光伏装机总量的62.78%,继续保持全球新增及累计装机量第一的排名。
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省拥有良好的太阳能资源,全省年度太阳能总辐射量是4,410MJ/㎡~5,400MJ/㎡,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陕西省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大于5,040MJ/㎡的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全省太阳能资源经济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1亿千瓦,省内太阳能资源丰富区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和渭北东部地区。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3-2030年,在保守情况下,中国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约95-120GW;在乐观情况下,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0-140GW。根据国务院提出的“碳达峰”目标,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光伏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3、风力发电
我国风力发电起步较晚,过去几年,受风电补贴政策影响,风电市场形成了供需两旺的格局。长期来看,风力发电及相关产业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陕西省10米高度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3,808万千瓦,省内风能资源优质区域主要在陕北地区,该地区从定边西部到靖边东部沿长城一带风力资源尤其丰富,盛行风向稳定,适合建设大规模风力发电场。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4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32.5亿千瓦左右,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8.6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57.2%左右,并网风电将达到5.3亿千瓦。风电技术的进步和大型化趋势将进一步降低风电成本,风电将继续成为未来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的主力,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做出重要贡献。
4、水力发电
我国水力发电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并且自2004年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亿千瓦以来,长时间保持高速发展。公司运营的水电站位于陕西省内,陕西省地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电资源水能资源经济可开发量超过65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为超过820万千瓦,具有良好的水电开发潜力。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统计,2023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4.2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规模的14.4%。
三、行业政策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陆续出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引导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也为清洁能源发电行业迎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成长性,清洁能源成为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最重要的抓手。
公司作为具备较强资源开发实力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长期以来深耕清洁能源发电行业,具备丰富的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开发、投资和运营的经验。随着国家对清洁能源行业支持措施的优化和完善,清洁能源将继续迎来大发展,碳达峰与碳中和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大机遇,公司将跟紧国家发展战略,紧抓行业发展的趋势,实现自身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
随着对国家补贴预期依赖程度的减弱,
公司将充分发挥获取优质项目资源的能力,彰显其独特的市场竞争力,长期来看有利于推动公司在清洁能源发电行业内的健康良性发展。
行业部分产业政策:
四、行业竞争
公司主要从事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业务,从事清洁能源发电业务的主体主要是以“五大六小”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其他从事清洁能源发电的主体还包括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公司在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发电业务覆盖范围较广的大型国有发电集团,包括:国家电投、华电集团、大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
根据公开信息,公司装机容量处于省属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中上游水平,相较多数上市公司及挂牌公司具备一定优势,公司总体规模在西北地区的发电企业中排名前列。
公司依托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特点,形成了立足陕西、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发展格局。公司聚焦绿色清洁能源板块定位,在抓好水力发电的基础上,加快光伏、风电产业布局,统筹推进抽水蓄能、多能互补等资源获取与开发,形成了多元化的能源结构。相较于行业可比公司,公司在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促进多能互补大基地建设、响应国家产业绿色融合发展号召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代表了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现代能源体系,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的行业发展方向。
基于公司主营业务、主要产品、业务模式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与公司可比性相对较高的浙江新能、立新能源、金开新能、甘肃能源、中闽能源和三峡能源作为同行业可比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公司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市场地位对比具体情况如下:
五、核心竞争力
(1)区位优势
西北区域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区域内风能、太阳能可开发量超10亿千瓦,超过全国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的48%。2023年西北地区电源装机容量4.45亿千瓦,同比增长20%,新能源电源装机容量2.59亿千瓦,同比增长31.4%,其中太阳能和风电装机容量增长最为迅速,分别为59%和18%。西北地区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节点,以陕西省为例,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陕西省“十四五”时期电力外送能力达到3,000万千瓦。按照国家能源局要求特高压直流通道利用小时数不低于4,500小时,外送输电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则理论计算2025年底陕西省可外送电量将达到1,350亿千瓦时,其中可再生能源外送电量须达到675亿千瓦时,而2023年陕西省全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仅约为390亿千瓦时。
公司依托陕西省及西北地区自然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风电、水电及抽水蓄能等业务布局,形成了立足陕西、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发展格局,符合《能源法》对于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等原则,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能源发展的要求。
(2)抽水蓄能布局优势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全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要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达到1.2亿千瓦左右,顶层规划支持力度明显,抽水蓄能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公司于2023年取得了《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佛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核准的批复》(陕发改能新能源〔2023〕2123号),同意陕西水电佛坪建设佛坪抽水蓄能电站。公司作为陕西省首家取得抽水蓄能投资主体资格的省属国有企业公司,在抽水蓄能业务领域形成显著先发优势。
(3)源网荷储开发建设能力优势
2022年6月27日,公司成功获得了国网陕西省公司对于白水县尧禾33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接入系统方案的正式批复,取得了该项目开发建设的主导权。此项目将极大促进渭南地区丰富的风能与太阳能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升能源的内部使用和外部输送的双重消纳效率,充分满足渭南地区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需求。
公司在关中地区已构建起较为成熟的业务体系,依托上述330kV汇集站的建设,随着包括佛坪14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陕投澄城100MW农光互补项目等多个电站及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公司在关中区域形成涵盖电源、电网、负荷与储能的探索和实践,为公司持续开拓源网荷储布局和一体化项目开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大基地项目协同开发优势
以陕西省为例,一方面,陕西省是我国主要化石能源聚集地之一,陕西省内火电装机丰富,且多靠近煤炭产区。另一方面,陕西省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首先,陕西位于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的交汇地带,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其次,陕西省属太阳能资源高值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大于5,040兆焦/平方米的面积为4.3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陕北长城沿线和渭北东部地区,适宜建设大型光伏并网电站。除此之外,陕北定边西部到靖边东部沿长城一带风力资源丰富,盛行风向稳定,有利于风电场风机的排布,适宜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场。从自然资源条件上看,陕西具备发展风光火储一体化的资源优势。
公司重点布局以陕西省为主的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项目,其中陕北地区装机容量占比高,具备较强区位优势,可实现与省内存量火电资源、能源大基地的高度协同,具有较强项目开发潜力。同时,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的发电体系将有效提高电站发电利用小时,进一步增强公司电站效益,提升盈利能力。作为陕投集团唯一的清洁能源运营平台,公司能够持续与陕投集团及其旗下的陕西能源火电业务保持高度协同,积极顺应多能互补、多元协同的能源体系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一体化大型基地项目的开发进程。凭借陕投集团内部强大的能源资源开发能力和多元化的能源布局优势,公司将进一步强化自身的项目开发能力。
(5)产业协同及分布式项目获取优势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4年7月发布《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要求推进存量煤电机组低碳化改造和新上煤电机组低碳化建设,提出2025年、2027年分别实现煤电机组平均碳排放水平降低20%和50%的目标要求。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合成绿氨,通过绿氨掺烧替代部分燃煤,成为实现煤电机组低碳化专项的主要路径。
陕西以煤电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能源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背景下,公司能够基于分布式项目等方式协同负荷侧企业,探索与当地产业协同融合的发展路径,通过新能源电力进行绿氢、绿氨制备等途径深度参与煤化工、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及煤电低碳改造,稳步提升能源本地消纳和资源就地深加工比例,充分挖掘利用小时潜力,提高公司电站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公司区域项目开发及拓展能力。
(6)省内竞配指标获取优势
根据陕西省能源局公布的《陕西省风电光伏发电保障性并网项目竞争性配置结果的公示》,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取得33万千瓦、45万千瓦和50万千瓦风电光伏竞配指标,获批规模稳定居于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