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电力现货市场出现-0.2元/千瓦时(度)的负电价。负电价来了
迪丽瓦拉
2025-02-26 12:20:01
0

负电价是指电力市场中电力供应远大于需求时,发电商为维持电网稳定或避免停机成本,以低于零的价格向用户“付费供电”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全球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日益普遍,对经济和民生产生了复杂影响。以下从国内外现状、成因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负电价的成因与国内外现状

1.国内案例:山东与浙江的负电价

浙江:2025年1月,,主要因光伏装机快速增加(2024年底达4727万千瓦)和民营企业降电价政策叠加。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通过允许负电价推动工商业电价下降,全年削减企业用电成本超40亿元。

山东:山东新能源装机突破1亿千瓦,2024年负电价小时数达973小时,远超德国。光伏装机集中导致午间电力过剩,2023年曾连续22小时出现负电价,最低至-0.085元/千瓦时。

2.国外案例:欧洲的负电价常态化

德国:2025年首个交易日因风电出力超40吉瓦(远超24.7吉瓦需求),电价连续4小时为负。2024年德国负电价时长468小时,同比增60%;法国、西班牙等国家负电价时间亦显著增长。

欧洲共性:新能源占比达48%(2024年),但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储能建设滞后,导致供需失衡。例如,德国光伏装机已超最高用电负荷,午间负电价频率激增。

二、负电价对经济的影响

1.对新能源行业的冲击

收益下降:负电价压缩新能源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单纯依靠售电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例如,西班牙部分光伏项目因收益不确定性遭金融机构拒贷。

倒逼转型:企业需探索多元化收益,如参与调频辅助服务、配置储能(如浙江建议光伏电站配套制氢设备)或拓展充电桩等业务。

2.对传统能源与电力市场的重塑

煤电与核电的挤压:山东、浙江通过市场化手段淘汰高成本煤电,推动新能源优先并网,传统电源需承担更多调峰成本。

电力市场机制改革:中国部分省份设定电价下限(如浙江-0.2元/千瓦时),欧洲尝试通过价差合约(CfD)保障新能源收益。

三、对民生的影响

1.工商业用户:电价下降的有限受益

国内:浙江通过负电价政策降低工商业电价,但居民电价因输配电费占比高(如德国税费占电费60%以上),实际影响较小。

欧洲:负电价时段储能企业可“免费充电”,但居民因长期购电合约难以直接获益。德国居民电价仍高达3.13元/千瓦时(2024年),远高于批发价格。

2.消费者行为与能源转型

用电习惯调整:欧洲推广智能电表,鼓励错峰用电(如夜间使用洗衣机),但高电价抑制电动汽车普及。

自发电需求增加:高电价推动欧洲家庭安装光伏系统,中国工商业用户亦倾向分布式发电以降低成本。

四、应对策略与未来趋势

增强电力系统灵活性

储能建设:中国2024年新型储能装机增长86%,江苏、浙江等地新增规模居前;德国光储平价已实现,储能可缓解负电价冲击。

虚拟电厂与需求响应:通过技术手段聚合分布式资源,优化电力调度。

政策与市场机制调整

保障性收购与市场化结合:中国或借鉴英国CfD制度,为新能源提供收益兜底。

补贴优化:欧洲需调整绿电补贴政策,减少财政负担(如德国2024年补贴支出200亿欧元)。

长期挑战

系统成本上升:新能源占比每增5%,消纳成本上升0.088元/千瓦时,终端电价上涨压力与经济下行矛盾加剧。

全球协同:中国新能源企业加速出海(如欧洲光伏市场),但低价竞争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五、总结

负电价的本质是新能源高比例接入与电力系统灵活性不足的矛盾。其短期可能抑制新能源投资,但长期将推动储能、智能电网等技术创新,并重塑电力市场规则。对民生而言,负电价虽难直接惠及普通用户,但通过工商业降成本间接促进经济发展。未来,负电价或成常态,各国需在能源转型与经济稳定间寻求平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