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烟台迈百瑞国际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百瑞”)创业板IPO撤单,上海建发致新医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发致新”)成为目前深市闯关IPO的唯一一家医药企业。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医药企业IPO撤单,其中多家企业已走到注册阶段。“独苗”建发致新目前处于上市委会议通过阶段,等待提交注册。而在上会阶段,建发致新曾遭暂缓审议。
年内深市5家药企IPO撤单
今年以来,深市已有5家药企IPO撤单。
迈百瑞系最新撤单的医药企业。深交所官网显示,因迈百瑞、保荐人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2024年修订)》第六十二条,深交所决定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公司创业板IPO于2月16日终止。
此外,今年以来,深市已有英科新创(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沃文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六合宁远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赛克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撤回了公司IPO申请。其中,英科新创(厦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沃文特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撤单前均已提交注册。从申报板块来看,仅有赛克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主板上市,其他企业均申报创业板。
在上述5家企业撤单后,深市目前在审企业中,仅剩建发致新1家医药企业。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IPO审核力度收紧,部分申请企业可能已不适合继续上市,因此选择撤出。此外,也可能在申请过程中,部分企业经营发生变化,如出现主营业务下滑等问题。
屈放同时表示,目前,部分企业选择转板港股或者北交所等方式进行上市融资。同时,并购的数量增加,也体现出企业另一种募资或退出方式。
建发致新尚未提交注册
目前还在闯关IPO的建发致新,正处于上市委会议通过阶段,尚未提交注册。
深交所官网显示,建发致新创业板IPO于2022年6月29日获得受理,2022年7月15日进入已问询阶段。2023年6月15日,建发致新获得上会机会,不过此次上会遭到了暂缓审议;2023年11月15日,建发致新再度获得上会并最终获得通过。不过,已经上会通过超一年,建发致新IPO仍未提交注册。
招股书显示,建发致新作为全国性的高值医疗器械流通商,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直销及分销业务,并为终端医院提供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SPD)服务。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血管介入器械为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81.93%、70.53%、63.9%和60.77%。
此次IPO,建发致新拟募集资金不超4.84亿元,投向信息化系统升级建设项目、医用耗材集约化运营服务项目、补充流动资金三个项目,拟分别投入募资额1.4亿元、1.04亿元、2.4亿元。
建发致新表示,公司将以本次新股发行上市为契机,通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持续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能力,为公司快速扩大的业务规模与精益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公司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在产业链环节中的服务属性,开拓新价值,促进产品多元化和上下游一体化发展,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努力成为中国领先的医疗器械流通服务商。
拟募资补流的建发致新,报告期内持续进行现金分红。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建发致新现金分红金额分别约为9735.71万元、5819.05万元、7161.9万元,合计约为2.27亿元。
屈放表示,IPO企业一方面分红、一方面募资的行为可能会损害上市后中小股东的利益,这也是监管部门近年来重点关注的问题。如果企业存在上述问题可能会影响IPO进程。
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
报告期内,建发致新资产负债率持续走高。
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建发致新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2.43%、86.94%、87.39%、87.76%,呈上升趋势。其中,报告期各期末,公司负债总额分别为58.19亿元、66.12亿元、79.14亿元和91.47亿元,总体呈上升趋势。
同时,建发致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较低,报告期内,建发致新流动比率分别为1.19、1.14、1.13和1.12,速动比率分别为1.1、0.95、0.9和0.9。
建发致新表示,由于公司所处的医疗器械流通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日常经营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较低。若未来银行贷款政策全面收紧或银行利率大幅提升,或者公司不能获得长期资金来源和其他融资保障措施,使得公司经营资金出现短缺,则可能影响公司的稳定经营。
报告期内,建发致新业绩整体呈上升趋势。财务数据显示,2020—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建发致新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85.42亿元、100.24亿元、118.82亿元、74.99亿元;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1.6亿元、1.67亿元、1.74亿元、8963.82万元。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表示,高负债率会限制公司的经营灵活性,因为公司需要将一部分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者利息,而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业务拓展和研发等方面。同时,如果公司负债过高,会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针对公司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建发致新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