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金饼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控制了世界的经济,拥有世界经济霸权,就通过国内的货币政策来影响操控世界经济。与此同时在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的时候,同样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控制国内经济,货币政策对于维护美国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样的,在西汉前期那个百废待兴,新生的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同时,西汉王朝前期的统治者又采取了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有何影响?下面让我们来探究分析一下?
一、西汉前期统治者采取的货币政策
1、什么是货币政策
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首先,狭义的货币政策就是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者其他经济控制部门,为了实现那个国家的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各样的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者是信用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等等广义上的货币政策就是国家机关关于所有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首要目的就是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下面我们来介绍分析西汉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
2、汉武帝时代规范币制
众所周知,在西汉前期由于刘邦对于秦朝灭亡的认识是因为却是亲族的屏护,以至于在秦朝面临内忧外患之时没有有生力量来救援,基于这一个认识,刘邦在建国之初大力推行郡国并行制,广封诸侯王。
据史料《后汉书·百官志》记载: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这里的诸侯王就相当于地方的皇帝,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诸侯王在他的封地内拥有极大的权力,集军权、铸币权、官员任免权力等于一身。
汉高祖刘邦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了几代人的发展,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渐渐的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为了扩充实力,大规模的铸币,据《汉书》记载了当时一个野心勃勃的诸侯王刘鼻在他的封国内的铸币行为:“吴有豫章郡铜山,即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而且每一个诸侯国的铸币形式还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会导致货币流通市场的混乱和货币量迅速超过了实际需求量,极易引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快上涨,威胁国家的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出台制定的货币币制改革的政策。据《史记·平淮书》记载汉武帝改革币制的措施:武帝初,行四铢半两。建元元年,铸三铢钱(“令县宦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汉武帝一统全国的货币形式,先后六次推行币制改革,整顿混乱不堪的币制市场,推动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平抑物价的目的。
3、西汉前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由于西汉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满目疮痍。西汉的最高统治者采取了以黄老思想作为统治思想、奉行无为而治的统治方法。
根据老子的《道德经》当中记载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汉武帝
无为思想作为施政依据,由于政府的放任自由,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到了汉景帝、汉武帝时代,不仅仅诸侯王国内私自铸币的现象屡见不鲜,就连民间都盛行私自铸币的风气,极大的扰乱了西汉前期的货币市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开始重视对于铸币权的回归。
从文景之治时代的统治者就开始重视对于铸币权的回收重视,到了七国之乱之后以及一系列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实行后,西汉前期的统治者将铸币权完全收回中央,并且下达命令,地方有敢于私自铸币的人,夷灭九族。正是在西汉政府的强力推行下,使得地方私自铸币的不合法化,有利的维护巩固了西汉的政权,稳定了国家社会经济,有力的平抑物价。
4、设立专门的铸币机构,统一由其管理
在汉武帝时代,不仅仅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而且还设立了专门的铸币、管理货币的机构——上林三官,又叫做水衡三官,以追求更精美、有价值的货币以及推进国家货币管理效率的提高。据《文献通考》当中记载:“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 ”后来,上林三官演变成为了专门的货币官属。上林三官的组成有钟官、辨铜、均输,他们的职责是分别进行对铜钱的铸造、审查成色和运输。上林三官的出现设立,标志着西汉对于货币的管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西汉前期货币政策的影响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定
首先,收回国家铸币权,改革币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打击地方割据势力。其中,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可以很大程度上切断地方势力的经济来源,众所周知,如果一个政权缺少财源,就根本维持不了长久。与此同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无疑增强中央的实力。据《资治通鉴》当中记载: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其後卒以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由此可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无疑会极大的削弱地方势力的权力,提升中央政府的号召力。
七国之乱
2、增强中央政府的实力,支撑对外战争
众所周知,自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就一直面临着匈奴的威胁,汉高祖就曾经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被匈奴打败,险些被围杀。后来汉朝就奉行怀柔和亲的政策。但是匈奴始终是汉朝的最大的威胁之一 ,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据《资治通鉴·卷十五》记载称,当时的文景之治是:“海内安宁,家给人足,后世鲜能及之”。可以说为汉朝消灭匈奴这一个威胁,提供了物质基础。
然而,对于汉朝来说,攘外必先安内。要想彻底的解决匈奴问题,就必须要先解决王国问题,而恰恰汉朝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有力的削弱了地方王国势力。同时也整顿了国家的经济,基本上将国家经济纳入中央政府的管控之下,这样一来就为汉武帝时代,多次出兵攻打匈奴,横扫漠北,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能够有力的调动全国的经济来进行对外战争。
攻打匈奴
3、有利于稳定国民经济,平抑物价
无论是币制改革,还是将铸币权收归,亦或是设立专门的货币机构来管理国家货币的流通,本质上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实行一系列的货币政策之后,社会出现了:“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且“众庶街巷有马,而阡陌之间成群””的富庶现象。而且据史料记载,虽然汉武帝连年用兵,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就汉武帝时代的物价水平来看,并没有变化多少。这就充分表明,西汉前期大力推行的一系列货币政策,在平抑物价这个角度来说,是很有效果的。
4、推动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促进社会安定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行得当的话,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实现充分就业。同时还可以拉动经济的迅速恢复发展,可以这样说,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就千古一帝的霸业,实行对匈奴的长时间持续作战,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他的货币政策。与此同时,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汉昭帝时代“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由此可见,在汉武帝连年用兵后,国家经济按照道理来说一个是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的,因为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摧残是巨大的,然而,在汉昭帝时代却有出现了中兴的局面,由此可见,西汉前期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持续健康的。
汉朝社会
三、总结
西汉前期推行的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总的来说有规范币制、收回铸币主权、以及设立专门的货币机构。正确的货币政策的确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增长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历史也已经证明了,西汉前期的货币政策的正确性,不管是对内经济发展,物价稳定,亦或是对外战争等等,都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西汉前期的正确的货币政策,值得我们的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
2、《史记》
3、《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