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安潇 编丨Kiki
在伦敦市中心的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大厅,我见到了Lindsay。
她平时在硅谷的总部工作,这次出差到伦敦分公司,特意联系我,表示很想见面。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气质显得很年轻,笑容中透露出一丝少女感,完全不像是科技大厂的中层领导,更不似有两个孩子的妈妈。
她笑着说:“我家老大和你家妹妹Sula差不多大,从他出生起我就开始看你分享的文章,真的帮了我很多!这次,我也想和你分享一些我的故事。”
我们一起拿了丰盛的自助餐,找了个会议室,边吃边聊。
这个温柔的上海女孩给我一种亲切感,而我这次采访的重点,正是想了解她是 如何从上海走到硅谷的大厂,同时为众多好奇的读者挖掘一些行业内幕:在大厂工作的真实感受是怎样的?
不爱学习的女孩
Lindsay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坦言 最大的问题是从小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她害怕这种“迷失”会在自己孩子身上重现。
小时候,学习很多时候都与逃避有关。
“学习对我来说并不难,”她的眼神似乎穿越时光,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但我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总是提不起兴趣。”
妈妈是“宠娃型”家长,充满爱和关怀;而爸爸则曾担任校长,很威严。
爸爸对她的学习要求很高,但Lindsay感到困扰:她觉得学习乏味,课堂内容让她觉得沉闷。
于是,她每天在学校读课外书,所有作业都推到晚上再做,仅仅为了让父母看到。她天生有一些学习天赋,成绩不错,但她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为了给别人看”。
直到高三,压力逐渐增加,她终于下定决心认真复习,为高考做了大量准备,顺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
然而,“无激情”的状态依然如影随形:她依旧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也不清楚该选什么专业。
“我选择金融其实是因为大家都说这个专业好找工作,”她坦白道,“虽然我并不喜欢。”
她的一路,在旁人眼中都是“正确答案”,甚至第一份工作也是许多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她加入了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永。
可是积累已久的问题在这个时刻爆发了:刚一进入工作,她就感到这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每天加班到晚上九点,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
更难忍受的是,机械性的重复性工作让她感到学不到新东西,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无聊的课堂。
两个月后,她决定辞职,妈妈支持,爸爸则有些担心,但她心意已决。
我感叹道:“虽然你说 不知道该走哪条路,但你总能清楚地知道哪些路不要走,这也是一种反向的选择能力。”
在职场中认识自我
Lindsay笑着说:“我整个青少年时期都缺乏学习热情,但工作多年后,我终于找到了目标感。”
真正让她意识到自我价值的,是加入了能源公司美孚。
金融背景对这份工作帮助有限,起初她并不热衷于这个领域,但美孚为合适的员工提供了“轮岗”机会,她开始了爆炸式的知识学习。
“这个计划非常有趣,每隔六个月就会让你换一个部门,你可以更好地了解公司不同的运作方式。”她说时,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
这份工作帮助她看懂了自己: 原来自己的大脑很容易感到无聊,只有不断迎接新挑战才会觉得舒适。
她非常适应“轮岗”制,接触到了销售、市场营销、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多个领域,还加强了与人沟通协作的技能。
几年间,她结了婚,事业也在上升期,正当她如鱼得水时,生活却带来了另一番变故。
老公所在的公司为他提供了去美国硅谷的外派机会,他很想尝试。
“他是交大的校友,学物理,进入了数据分析领域,并在科技行业做产品管理。与我完全不同,他很早就找到了自己想做的方向。”她叹了口气,“但我总觉得有一部分的自己还没有被更好地利用。”
她陷入了两难:刚在上海安家,新房也刚装修好,事业步入正轨,而去美国就意味着从头开始。夫妻俩为此讨论了许久。
恰逢此时,Lindsay怀孕了,于是决定辞职,和老公一起移居美国。
虽然职业发展暂时停滞,但陪伴孩子和老公的生活,也是宝贵的体验。
她平静地说: “人生的选择并非非黑即白,有时,停下来一段时间,反而能帮助我更清楚地看到方向。”
从居家妈妈到硅谷科技大厂
孩子在硅谷出生,刚成为母亲的她很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但几个月后, 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依然渴望职场上的挑战,那个不甘寂寞的大脑需要有点事情做。
于是,她申请了工作许可,开始寻找工作机会。
她先加入了一家北美知名的早教机构,她对儿童教育非常感兴趣。
尽管工作内容与她之前的金融背景并不直接相关,但她在美孚的项目管理经验让她顺利通过面试,成为了产品运营经理。
因为早教公司正在推出APP等数字产品,她因此初次接触到了科技行业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等领域。
她的激情再次被点燃,但又多次遇到坎坷。
疫情间,早教机构业务下滑,Lindsay只好辞职。她转投一家科技公司,却又遇到后疫情时期的大规模裁员。
Lindsay笑着对我说:“那时我并不灰心,虽然一切变化很快,但每个转折背后都潜藏着新的机会,而我也完成了从金融到能源到科技的转型。”
她耐心等待,不断学习,持续投简历。
机会总是眷顾准备好的人。
当她再次得到机会时,这次飞跃让她的职业生涯迎来了重要转折:
她获得了全球最知名的硅谷科技大厂之一的offer,并晋升为产品运营中层管理人员。
这个舞台更大了,她为之兴奋不已。
揭示硅谷科技大厂的秘密
在采访中,我时常好奇那些行业内幕,许多读者妈妈也希望了解不同职业的真实情况,以帮助孩子们做出未来的选择。
于是,我问她:“硅谷大厂通常如何招聘?最看重哪些能力?”
Lindsay告诉我:
对于毕业生来说,学校和专业固然重要,但还需要通过笔试和面试。笔试主要考察逻辑思维能力,面试则看重产品思维和表达能力。
对于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来说,经历和能力才是决定性因素。
Lindsay虽然是金融出身,但她的项目管理经验让她的申请非常有竞争力。
“ 迅速且准确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她说,“大厂的工作节奏非常快,跨部门协作极为紧密,全球每个市场和用户的需求都不同,必须具备快速消化信息的能力。”
“那么,大厂和小型科技公司薪资有什么不同?”我好奇地问。
Lindsay解释道,科技公司通常将薪资分为两部分: 现金工资和股票期权。
大厂的现金部分较高,但股票较少,而小公司通常现金工资较低,但提供更多股票。
她说:“这样你就得赌一把,如果公司成功上市,股票的价值可能带来巨大回报。”
Lindsay更喜欢在大厂工作,因为能够管理更大的项目,与全球团队合作。
“大厂内部不同岗位的薪资如何?”我继续问。
Lindsay为我提供了一些行业内部的参考数据。
科技大厂有三个主要部门:工程师团队、产品团队和运营支持团队。
工程师团队通常收入最高:
刚毕业的初级工程师年薪约为10万美元,外加股票期权等福利,总薪资可达20万美元,对毕业生非常有吸引力。
中层职位的总薪资(包括薪水和股票)大约为60万美元以上。
高级管理职位的薪资无上限。
这个部门主要是软件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有的公司也有专门的人工智能团队,通常来自计算机、数学、物理等背景。
产品团队薪资略低于工程师团队,毕业生起薪为6-8万美元,加上股票期权,总薪资为10-12万美元。
运营支持团队的薪资则稍低,但同样非常可观。
产品团队和运营支持团队的员工背景更加多元,包括像Lindsay这样金融背景的,也有来自经济、管理、甚至哲学等专业的,许多员工会在内部转换岗位。
我继续问:“在大厂里,晋升的节奏和路径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员工会被淘汰?”
Lindsay解释道, 如果毕业生表现非常出色,通常2到3年会有一次晋升机会,8到10年后能晋升到中层职位。
“ 大厂内的晋升速度相对较慢。”她补充道,
“在小公司里,表现优秀的员工,通常2到3年就能从初级职位晋升到中层管理岗位,有领导力和创造力的人,甚至有可能在5年内晋升为高层。”
尽管大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仍有一些“狼性文化”。
公司仍会每3-6个月进行团队评估, 如果连续几次业绩未达标,员工仍然面临被裁员的风险。
此外,科技行业部门裁员时有发生。
“ 没有哪个职位是一劳永逸的,最重要的就是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
职场与家庭的平衡
对于职场妈妈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在工作、家庭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点,我和读者们一样都很关心。
Lindsay坦言:“大厂项目推进非常迅速,经常需要跨时区合作,压力很大。这样的挑战让我感到充实,但 家庭与工作很难做到完美平衡,常常需要做出妥协。”
她向我描述了她的一天。
她早上7点为孩子准备早餐,孩子们大约7点半起床,她负责照顾8岁大儿子,帮助他洗漱吃饭并送上学,老公则负责送3岁女儿去幼儿园,流程紧凑、分工明确。
送完孩子后,她直接赶去公司。团队要求每周五天都到办公室工作,通常她早上8点半到达,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既要参加会议,也要专注处理具体任务。
公司提供了健身房,午休时,她会去健身半小时,一周大约三次。下午4点前,她接孩子放学,回家做晚饭,与家人一起享受晚餐。
5-7点尽量避免会议,但偶尔也会接到紧急电话。孩子们通常在8:30入睡,和许多职场妈妈一样,Lindsay在晚餐后会继续工作,处理跨时区会议或一些文书工作。
“最大的挑战还是平衡工作和陪伴家人的时间,”Lindsay叹了口气,“尤其是因为我出差频繁,常常不能陪伴孩子,心里有些愧疚,但我也学会了一个词,就是‘放过自己’。”
对天赋和教育的反思
采访接近尾声时,我回想起Lindsay最初谈到自己曾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而 在工作中,正是她对学习的热情促使她不断突破瓶颈。
“你如何解读这种转变?”我问。
她沉思片刻,然后回答道:
“这一直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有学习天赋的,但在学校里,这个天赋从未得到充分开发,应试教育太枯燥,牺牲了孩子本身可能拥有的兴趣。”
“ 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总在迎合外部压力,而应该是孩子们的自我发现和自我驱动的过程。”
她顿了顿,眼神中带着坚定,“所以,在我的 育儿过程中,我非常 注重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她和老公早早就注意到儿子在学习上的天赋。学校建议他们为孩子做智商测试,结果证明他是一个“gifted”高智商儿童。
这一发现让Lindsay意识到,自己小时候可能和儿子类似聪明,但在没有挑战、不重视趣味性的环境中,对学习容易感到无聊。
而当时的学校和家长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有限,也没有为特需的孩子提供教育资源。
正因为自己曾经的经历,Lindsay更 重视引导孩子发现热爱和自驱力,她希望孩子能在学习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人生最好的阶段
Lindsay陪我走出科技公司大门,街道上弥漫着浓郁的秋意。我问她:“你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满意吗?”
她笑了笑说:“虽然每天都很忙,时常也有些身不由己的时刻,但我很满意。我热爱我的工作,也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她的笑容带着一种笃定的力量,让我感到一阵温暖。
或许我们都正在经历人生最好的阶段:曾经的迷茫与挣扎正在逐渐消散,而前方的道路愈发清晰宽阔,心无旁骛,更加无畏。
下一篇:新年伊始,欧洲央行再度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