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报道,欧盟委员会根据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的终裁结果,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反补贴税。这一决定引发了欧盟成员国和相关业内人士的反对和担忧。欧盟和中国要避免陷入提高关税以及贸易冲突升级的循环。征收额外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只是短期措施,对国家自身和全球经济都是不利的。斯图布强调,自由贸易惠及全球,而非局限于狭隘的国家利益。斯洛伐克总理指出,贸易壁垒的加剧最终对欧洲造成的伤害可能比中国更大。
加税目前已成既定事实,这当然会对我国出口到欧盟的汽车销量及利润产生影响,而且不同于美国市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欧盟的市场潜力仅次于中国。中国新能源汽车想要征服全球,第一步当然是要拿下欧洲。随着关税的增加,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欧盟国家的难度将直线增加。总的来说,欧盟此举就是为了保护本土的汽车产业,然而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闭关锁国不仅不能高枕无忧,反而会拉大与世界的差距,导致自身竞争力进一步下降,最终落得满盘皆输。
这场关税大戏背后其实暴露了欧盟内部的分裂。路透社分析说,欧盟现在是把中国当成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来对待,但各个成员国对中国的态度明显不一致。德国、匈牙利和西班牙这些国家就公开表示不支持加征关税。整个事件到现在,已经从一个简单的贸易问题,演变成了一场涉及多方利益的复杂博弈。一边是欧盟委员会的强硬态度,一边是成员国内部的不同声音,还有中国这边的坚决反制。这场较量看来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欧盟轮值主席国匈牙利外交与对外经济部部长西雅尔多表示,由冯德莱恩领导的欧盟委员会无视成员国和欧洲大型车企的意见,执意对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加征关税,再次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竞争力,不符合欧盟和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利益,“她把欧洲带入了一场必败的战争”。匈牙利国家经济部工业事务副国务秘书纳吉·亚当表示,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有百害而无一利,并不会为欧盟的决策者们带来他们想象的利益。加征关税是误导性的保护主义行为。
当然,中国还是保持克制和诚意,在这场关税之争中,我们不得不看到一种双输的博弈局面。对于欧盟来说,加征关税可能会保护本土车企的短期利益,但长期来看,这将割裂全球市场,削弱欧盟车企的竞争力。虽然短期可以平衡和美国的微妙关系,如果加税引发中国对欧盟其他产品的报复性关税,将进一步损害欧盟的经济利益。对于中国来说,将会短暂的制约欧洲市场的布局和销量,但长期看,会让中国电动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更强。
中国机电商会还表示,欧委会在与中方磋商的同时,又单独与部分企业进行价格承诺谈判。对此,中国机电商会认为“无必要”、且可能导致“动摇谈判的基础和互信,给双方磋商带来干扰,延误磋商进程。”针对该事件中国机电商会虽然称是“注意到相关报道”,可事实上大多数人也都是因为这则声明,才知道“或有此事”。或许也正是中方谈判代表出的这则声明,让大家有了可能“确有其事”的感觉,以至于随后的网络上,还出现了一波“揪内鬼”的热潮。
近日,欧委会发布消息称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的最终反补贴税,并同时上传了一份278页的文件。文件显示,上汽、smart和沃尔沃三家车企单独提供了替代价格承诺方案,以防中国机电商会所提供的承诺不被接受。上汽集团表示,经上汽集团内部自查,并与国家相关权威部门沟通确认,上述报道内容严重背离事实,纯属造谣;在欧盟反补贴调查案中,上汽集团始终是中国机电商会“价格承诺方案”的主要参与方,从未与欧委会就上汽方案进行过单独沟通和谈判。
欧委会找中国车企单独谈判,就是想各个击破,让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转移到欧洲。从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纯电动车出口到欧洲15国销量前十名分别是沃尔沃、名爵、比亚迪、极星、小鹏、欧拉、大通、极氪、蔚来、赛力斯。其中,沃尔沃、极星、极氪都是吉利旗下品牌,名爵和大通属于上汽集团,欧拉是长城汽车的。总体上来说,出口量最大的三家就是吉利、上汽、比亚迪。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当年钢铁行业各个企业单独去谈判,结果被压价就是血的教训。
汽车产业的关键性毋庸置疑,它养活着数千万的从业人员,支撑着主要工业国家的产业链,关系到大国的形象,影响着未来全球格局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欧洲失去了汽车工业,就会从富裕转变为贫困,其所谓的高福利制度也会随之消失。该原则同样适用于发展迅速的中国。目前,中国经济正经历深度调整阶段,迫切需要新能源汽车来提振市场和消费者信心,创造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因此,即使意识到中欧关系将趋于紧张,中国仍然要全力支持国内车企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