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英关系突然生变?欧盟铁了心要跟中国杠到底,美国突然深感意外
迪丽瓦拉
2024-10-21 23:04:40
0

据环球网消息,不久前,德国总理朔尔茨于议会发表讲话之际,再度对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政策予以批评。当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机电商会)在发布中欧谈判最新进展之时透露,欧委会在与中方进行磋商期间,还单独同部分企业开展价格承诺谈判,机电商会称这一行为“会动摇谈判基础、破坏互信,给双方磋商造成干扰”。一位熟悉相关情况的消息人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谈判过程中,中方展现出了极大的诚意,然而欧方却态度不专,并且提出了一些极端想法,给谈判增添了难题。

此前有报道称,欧盟委员会提出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提议,欧盟成员国针对此提议进行了表决投票。投票结果为:有10个欧盟成员国对该提议投赞成票,而12个成员国则选择弃权。

按照欧盟相关规则,一项提议若要被正式搁置,需同时符合两个严苛条件:其一,至少得有15个成员国投反对票;其二,这些投反对票的成员国的总人口数必须达到欧盟总人口数的65%。然而,在此次投票当中,这两个条件都未得到满足。这表明,中国电动车在出口至欧盟时,还将被额外加征17%到36.3%的反补贴税。

随后,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共同举行的联合记者会上,冯德莱恩确切表明,虽然关税措施即将施行,但欧盟同中国之间的对话并不会就此中断。她着重指出,欧盟期望在汽车关税问题上达成公平竞争的局面,并且正在和中方就投资以及价格承诺等机制展开深入的商讨。这似乎在传递一种信号,即倘若中国在某些方面作出妥协,欧盟也许会斟酌调整其关税政策。欧盟采取这种做法,除了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之外,还存在政治层面的因素。

自2023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称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反补贴调查以来,欧盟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大棒已经高悬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中国虽与欧盟多次进行交涉,却未能阻挡贸易制裁大棒最终落下。这一情况表明,欧盟朝着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方向有了实质性的迈进,也预示着中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中欧贸易摩擦对双方都没有益处,欧方主动抡起的贸易制裁大棒最终也必然会殃及自身。

欧盟各国在是否加征关税这一问题上,显然并非保持一致的态度,而是各有各的考量。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它们的考量与立场也随时可能发生摇摆。

支持征税者无非出于两种原因:其一,自身无法从中国分得利益,并且中国电动车确实会触及自身利益;其二,自身原本就无利益可图,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也较为有限,那还不如站出来表明态度,这样还能落下一个对华强硬的名声。

法国在这一轮反补贴调查中是核心的推动者,并且是加税的鼓吹者,为此还提前制造了一系列舆论。就这一情况,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今年第42号公告,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朔尔茨主动邀请中国就中欧电动车关税案新变故进行谈判,这一行为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中欧电动车关税案出现新变故后,事情有了新的发展态势。首先,德国汽车巨头如奔驰、宝马和大众等,目前都明确表态反对加征关税法案的出台,它们直言这一法案会影响自身的经营。在这样的背景下,朔尔茨做出了邀请中国谈判的举动。

第二,欧盟针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实施的制裁与打压举措,将直接对新能源汽车配套零部件的供应产生影响,最终会波及欧盟汽车的电气化进程。第三,在全球经济持续处于低迷态势的背景下,中欧之间存在的分歧会对欧盟整体经济的复苏与重振造成影响。

就在这一关键节点,有消息透露,英国外交发展大臣拉米或许将在近期访华。之后,英国首相斯塔默在接受记者采访且被问到此次访问时表示:“我们会在必要的时候发起挑战,不过我们也很务实,期望我们的国家能够不断发展前行并获取成功。”就在同一天,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雷诺兹指出,前保守党政府在对华关系方面“建树太少”,英国“有必要与中国进行更多的接触”;英国无意追随欧盟,不会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另据“政治新闻网”欧洲版消息,雷诺兹于当日还指出,英国“有必要与中国开展更多的往来”。他称,就过去数年与北京的接触情况而言,相较于七国集团中的其他国家,英国完全是个“局外人”。他批评前保守党政府在对华关系上“作为太少”。雷诺兹表示:“例如,我国与中国的关系,和与美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是不同的。”

在此情形之下,外交部发言人于近日主持例行记者会。其间有记者提问:中方刚刚发布了英国外交发展大臣拉米访华的消息,那么中方是怎样看待当前中英关系的呢?中方对此次访问又有着何种期待?

发言人指出,中英两国皆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长期稳定地发展双边关系,这既契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又有助于国际社会团结一致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此次访问是英国新政府首位内阁大臣前来中国访问,双方会围绕落实两国领导人于8月通话时所达成的重要共识,针对增进战略互信、强化各个领域的对话合作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