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界面快讯援引美国之音电台网站报道,美国政府确定大幅度上调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其中包括将电动汽车关税提高100%,以加强对美国国内战略产业的保护。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新闻稿说,一些关税将于9月底生效。
除了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以外,美国还将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加征50%的关税,对中国钢铁、铝、电动汽车电池和关键矿物加征25%的关税。
同时,美国将中国半导体的进口关税提高50%。
观察者网报道,中国驻美国大使应邀以视频方式在“新时代大讲堂”上发表主旨演讲。
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是过去50年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也是对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的最大的贡献。
中美找到正确相处之道,是今后50年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最大的期待。
互尊互信是中美对话的基础,从来没有谁高谁一等;互利互惠是中美合作的本质,从来没有谁占谁便宜;互商互谅是中美共处的逻辑,从来没有谁能压垮谁。
美国对华连下多份“挑战书”,中国全都接了,我国当着美方的面明确了4条“红线”。
台湾、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是中方划出的四条红线。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需要指出的是,大使的这次讲话正值美国对华连下多份“挑战书”的时候。
美国国会复会,而复会后,美政客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密集表决多项与中国有关的法案,在短短96小时内,美国国会众议院就通过了24项反华法案。
美国国会一复会,就特意在本周开辟了所谓的“中国周”。
为什么说是“中国周”呢?因为这周内美国国会要密集表决多项与中国有关的法案,可谓是“反华之风”劲吹。
截至目前,美国众议院已通过了大约24项针对中国的法案。
唯一值得庆幸的可能就是,这些通过的法案不会立即实施,还需要等到美国参议院批准,美国总统签署成为法律后,才会生效。
美国众议院能一口气通过24项针对中国的法案,也足以表明美国已决心要和中国斗到底了。
美国还通过了所谓的《台湾冲突阻遏法案》,这个法案简直就像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台海局势。
它为美国深度介入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甚至被一些人视为"战争动员法"。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给出了答案,他强调中国维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立场坚定不移。
中国没想过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老大,我国大使在演讲中强调:"从实力地位出发不是国与国相处的正确方式,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才是人间正道。"
美国通过的法案多达24项针对中国,其中《生物安全法案》,直接让中国的生物技术公司在美国寸步难行,和之前被划进黑名单的通信华为、中兴有的一拼。
可这还不算完,美国又推出了针对大疆无人机的禁令,明摆着就是“封杀中国制造”。
把美国的这些“挑战书”串联起来,它们背后的意图显然是要全方位遏制中国,切断中国在科技、经济、甚至地缘政治上的崛起之路。
每一项法案都是一块巨大的拼图,拼凑出了一幅美国强压中国崛起的“霸权”版图。
从美国国会这次通过的涉华法案的内容分析可以得知,这些涉华法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维护美国国家安全。
第二,中美意识形态竞争,中国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挑战者和威胁”,因此必须要将其打垮。
第三,在亚太地区对华施压。
在这些法案内容中,台湾问题和一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再度被摆上台面,美国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通过这些问题来获得博弈的主动权,从而更好地在亚太地区完成对中国的围堵与打压。
美国国内对众议院的审理也有不一样的声音,比如民主党,他们对单单通过软弱法案表示不满。
比如一位民主党众议员甚至认为这场审理大会,可以被用来提醒遗漏了什么重要法案。
这也证实了美中之间新一轮的较量,已经到来,而且美国的招数特别多,我们必须小心提防。
美国政府内部似乎也不是铁板一块。
白宫就表示"强烈反对"兰斯・古登发起的一项法案。
他们"仍然致力于赢得21世纪对中国的经济竞争"。看来,美国政府内部对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也是有分歧的。
不过,就在美国人忙着"立法"的时候,中国驻美大使强调,互尊互信是中美对话的基础,互利互惠是中美合作的本质,互商互谅是中美共处的逻辑。
国际关系不是"丛林法则",强权政治早就应该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