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最直接的问题是什么?是需求不足。
最疼的是什么?
是并不是生产的财富堆成了喜马拉雅,而是在医疗、教育、养老、房货的重压下,居民消费降级了。也就是说,分配失衡了。
失衡又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房地产。
黄奇帆的数据表明,中国城市居民仅房地产债务占家庭收入比重达到137.9%,平均每年用于还本付息的部分相当于收入的15%,美国是7.8%,欧洲一般在8%-9%。也就是说,中国居民的负债率高了,需要深度调整,否则,消费指数永远也上不去,光忙着还债,给银行打工了。
这么大的一件事,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却说:“居民资产负债表的深度调整已近尾声”。
怎么就已近尾声了?又深度调整了什么?
有三个指标支持刘校长的判定:
第一,居民存款增速开始出现下降;第二,近两个月居民大规模购买黄金的速度开始放缓;第三,中秋、国庆期间,居民出行指数创新高,消费支出强度已经达到了2019年的98.5%。
从数据到数据,往往是学者的陷阱,刘校长喜欢谈中国经济的陷阱,他一口气指出了七个陷阱,我给学者加一个陷阱:数据陷阱。
数据的比较是经验的比较,不必然反映事件的底层逻辑。
以上面三个指标为例。
居民存款下降
银行存款是一个古怪的现象。
经济形势不尽人意,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消费指数,没有出现专家们所担心的报复性增长和过热,相反,有点冷,因为即便没有疫情期间的弱数据,指数也应该是与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
与此同时,银行个人存款却一直在增加,现在银行存款增速减慢,是不是在逻辑上就证明了居民负债表已经得到了深度的修复?这显然没有必然性,存款增加是谁的?是大众的,还是小众的,是中产阶级,还是高净值?一位银行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存款这一块不难做,抓住几个大户就行了,他们很保守,钱趴在银行不动了,不投资也不消费,这是资本沉没,是营商环境、经济形势不好的反映,这些高净值家庭没什么负债表要修复。
现在存款并没真下降,是增速下降,为什么不能解释为收入在减少?为什么不能解释为对未来没信心,资金在外流?刘校长应该公布直接的负债率,才有逻辑关系。
购买黄金的速度放缓
购买黄金与老百姓有多少关系?
全球在通胀,黄金就成了避险资产,中国的人民币在贬值,富人当然会选择黄金,而且,国内购买黄金的冲动更高,这都不是什么好的信号。
但是,可以肯定,这跟大多数居民深度修复了负债表没什么关系,房奴就是房奴,有买黄金的钱早就提前还款了,毕竟银行利率在下降。
现在购买黄金的速度为什么放缓,因为全球通胀在放缓,美联储加息将结束,关老百姓的负债表什么事?
居民出行指数创新高
确切地说,不是创新高,是在恢复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这太正常了。
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不等于趋势,正常的指数应该是超过2019年;从2019年到现在5年过去了,已经是后疫情时代了,居民出行的指数还在2019年的水平之下,这恰好说明消费指数钝化了。
细分一下,同样的出行指数,花钱却更有节制,这都反映出居民对未来收入与就业缺少信心,消费转向极简主义,然而,这怎么就反映出居民负债表得到了深度的调整?
但是,我还是相信,居民负债肯在修复中,理由很简单,负债的增速在减少,这一点从房地产的销售面积与价格上可以得到确切的证明,可以说是一个断崖;购买在减少,月供一如既往,断供的该法拍的法拍,可不是在减少吗?只不过中国居民这种姿态的减少,正是中国民生之痛。
当然,刘元春的重心不是在谈负债率,他期待的是尽快出台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当为之点赞。
三张表
不仅要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也要修复政府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负债表。
房地产业的资产负债率在2021年达到80.5%的历史高点,从去年到今年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依然非常高;2022年,全国政府法定负债率为50.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处在60%的安全线内,但很多市场人士并不如此认为,因为没有人知道有多大的隐性负债率,这地得问题。
这三张表中,最清楚的是居民资产负债表,最难修复的是企业资产负债表,最不清楚也是最风险的是政府资产负债表。
这三张表都不是三、五年可以修复的。
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如果经济趋势不能扭转,就业的压力继续加大,就一定要相信轮回,曾经过度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要倡导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