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再不刺激消费,就业神仙难救
迪丽瓦拉
2024-09-07 11:25:12
0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新冠病毒后的报复性消费没来,但人们等来了餐饮行业的寒冬。

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经有三万家注册的面馆关门,还有百万家餐饮倒闭,连带着,消费降级的东风也吹到了高档餐厅。

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上半年规模以上餐饮营收仅500亿,但利润却只有1亿多元,按照人均利润来说,每个规模以上的餐饮员工,在上半年仅仅只贡献了几百元的利润。

餐饮业的底裤都快亏没了。

大型餐饮品牌奈雪的茶预计亏损4.2亿至4.9亿元,哪怕是拥有2万家门店的瑞幸咖啡,利润也比去年同期减半。

其中高档面馆味千拉面,亏损达两千万,连带着港股股价跌幅一度达到22%,可谓是断崖式下跌。

消费降级,不是意味着不消费了;人们的需求依然存在,但有了更性价比的追求。从过去的一碗面加鸡腿,到今天一碗面加煎蛋,从过去的人均百元聚餐,到今天的人均几十聚餐,需求没变,但变的是消费档次。

餐饮业的这个寒冬,也几乎注定了会变得非常漫长。

餐饮,本质上就是做更多人的生意,尤其是对那些中小餐饮来说,人均几十元甚至是十几元的客单价,就注定了他们和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

但随着房地产一系列问题的不断发酵,餐饮业也首当其冲。

首先就是房地产的下滑,过去首付几十万,贷款一百万买房,人们之所以还敢消费,甚至是超前消费,那是建立在房地产增值预期之上的,但现在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下探,大量的居民财富开始缩水。

一些城市的房价甚至跌到了首付价,对家庭来说,房子贬值了,但背负的房债一分不少,对未来的预期降低之下,也反映到了他们的消费偏好上。

房子是每个家庭的刚需,过去在这一宏观叙事下,大量家庭掏空六个钱包首付买房,为此还背负了三十年的房贷,到今天,随着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曾经,就业压力的扩大,房子从增值品变成了负债品,这对今天消费降级的影响,是致命的。

从全面财富增值到全民财富缩水背负巨债,而对餐饮业来说,这样一个极其大众化的行业,受到的影响也必然是最大的。

过去支撑高档中餐消费的,不仅有中产白领的宴请,还有许多体制内人员的聚会,但今天随着事业单位也开始减薪降薪,高档中餐的消费也开始不景气。

在一线城市北京,除了快餐有几千万的盈利之外,正餐甚至是亏损的状态,可以说是非常惨淡。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就业,消费降级之下,就业机会也开始无限缩减。

北京统计局公布的《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显示,2024年上半年,餐饮业的营业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利润总额大幅下滑,降幅达88.8%。

在餐饮利润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餐饮配送及外卖领域,从业人员的增长却异常迅速,达到了49.7%。这也反映出了北京就业市场的萧条。

外卖员工的新增就业,一方面来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另一方面也来自中年失业的员工,在中年失业后面临的年龄歧视下,只能选择外卖这种相对门槛较低的工作。

这是餐饮行业的结构性失衡。

一方面,餐饮行业利润大幅降低,但另一方面,送餐人员却大幅增长,在增长陷入停滞甚至是亏损的餐饮行业,却有越来越多的外卖从业者加入,这就注定了内卷的发生。

7月份,我国的青年失业率高达17.1%,这一数字创下今年新高,也是修改后的青年失业率最高的一月。

在消费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未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大概率还会更难。

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我国普通本硕的就业率才33.2%,但这还仅仅只是开始;因为未来我国大学生的人数,会非常可怕。

从2015年到202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从749万增长到1158万,而未来15年里,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都会高达1100万以上。

每年1100万的人口进入到就业市场嗷嗷待哺,而我们拿什么去创造这么多的新增就业岗位?

这不是人太多的问题,而是消费太少,市场太少的问题。

14亿的人口,根本撑不起一个足够大的消费市场,这是问题的核心关键。

2023年,我国新增的就业岗位,也就是可以为员工缴纳公积金的岗位,仅仅只有475万,这是非常可怕的差值。

2016年当年度,我国有1833万出生人口,到2038年他们将成为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的高峰。

理论上,一个大学毕业生就需要社会创造一个新增就业岗位,这也意味着,未来15年时间里,我国每年都需要创造1200万个新增就业岗位。

但问题在于,新增就业岗位需要新的投资、新的市场增量才会被创造出来,但一线城市的消费数据已经告诉我们,市场不是在继续扩大,而是已经无限接近于天花板。

在市场增量无限接近天花板的当下,每年1200万的新增就业岗位,从何处来?

每个人都在消费降级,都在更理性的选择购物和消费,市场未来可能不仅不会扩大,反而还有萎缩的可能性,但我们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却越来越多,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可能是未来社会的棘手问题。

一直到204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才会开始下降,但问题在于,我们还能够撑到2040年吗?

这还仅仅是就业市场中的增量,我们还没有计算存量问题。

中年危机、35岁的就业歧视、中老年再就业问题,过去年轻人和中年人的就业方向是不同的,彼此不会重叠,更不会抢彼此的饭碗。

但在今天,网约车、外卖员,彼此的就业重叠度越来越大,每一年中年员工的就业,都可能意味着年轻人的失业,反过来亦如此。

我们说今天的餐饮消费市场在内卷,但未来就业市场的内卷和内耗,可能会比消费市场更可怕。

一旦用人单位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这对员工的权益来说,可能是致命性的衰减。

换言之,按照如今的就业结构来看,未来涨薪是不要奢望了,在企业利润下滑的背景下,叠加企业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员工的收入可能会不增反减。

还有一个大趋势也很重要,那就是宏观上我们的GDP增速。

今天我们面临GDP增长放缓的现实问题,但放缓的不仅仅是GDP增长速度,还有我们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也遵循着基本的边际效益递减原则。

以前,每1%的GDP增长,可以带来一百多万的新增就业岗位,但到了今天,每1%的GDP增长,可能只能换来几十万的新增就业岗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那是因为GDP的增长,对人的需求在降低。

汽车自动化、工厂自动化,无人车越来越多,一切都在摆脱对人的依赖,因此GDP看起来是增长了,但许多人可能根本吃不到增长的红利。

新增就业岗位越来越少,GDP增长速度还在放缓,对求职者来说,意味着更难、更卷、更低的话语权。

刺激消费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但刺激消费所面临的尴尬在于,因为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人们就业困难收入放缓,在企业预期不改变的情况下,消费也就很难刺激。

除非是全民发钱。

未来15年,每年超过1200万人进入就业市场,而这1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我愿称他们为“失去的15年”。

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最年轻的一代人赶上了最难的就业时代。

这是时代的哀歌。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