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报道,今年6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应中国业界申请,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作为中国猪肉及猪副产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欧盟猪肉业界马上急眼了,大呼“争取理解和谈判空间”。一些欧洲媒体还借机炒作称,此举是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关税的反制措施,或加剧贸易紧张局势。据路透社近日报道,俄猪肉生产商正计划抢占原本属于欧盟的中国进口猪肉市场份额。
据环球网报道,欧盟委员会8月20日披露了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征收最终“反补贴税”的决定草案。该终裁披露并未充分吸纳中方意见,仍坚持错误做法。欧委会还表示,关税措施可能于10月底生效,初步期限为五年。这一消息立即引发各方关注和解读。与7月4日公布的初裁结果相比,欧委会在决定草案中对比亚迪、吉利和上汽集团等加征的关税税率仅有小幅下调,因此没能减轻乃至打消外界对欧盟挑起贸易争端的担忧和反对。
事情要从欧盟跟着美国的步伐说起。2024年伊始,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愈发恶劣。美国带头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施加高额关税,欧盟紧随其后。这一举动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美国这么做还情有可原,毕竟拜登上台以来一直对中国强硬。但欧盟国家的行为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要知道,不少欧盟成员国可是和中国有着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合作啊!其中德国更是欧盟与中国合作的领头羊,进口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数量相当可观。
中国每年进口60亿猪肉产品,半数来自欧盟;欧盟是中国乳制品第二大来源地,2023年出口到中国17亿欧元产品。中国的市场红利,全球吃。德国汽车首当其冲,提高关税25%后,销量将大降;西班牙、荷兰、丹麦猪肉出口中国受阻;爱尔兰乳业巨头跳脚大骂欧盟,要求欧盟补偿奶农损失。德国等乳制品大国承认,一旦中国提高乳制品关税,打击是“毁灭性”的。
欧盟猪肉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荷兰合作银行动物蛋白全球策略师谢拉德表示,欧盟对华猪肉出口全面暂停可能是一场噩梦,因为欧盟可能无法可以为这些猪肉产品找到替代市场。大家所熟悉的猪副产品,也就是猪内脏和猪耳朵之类的,欧洲国家并不消费此类猪肉产品,而且绝大多数都出口到中国。换句话说,欧洲猪副产品可能因失去中国市场导致滞销。有分析师指出,预计巴西也会向中国加大猪肉出口。
法国成为中方反制重点目标。作为坚决支持对华电动车征税的国家,法国农产品首当其冲。每年1.9亿欧元的对华乳制品出口面临挑战。新西兰等国或将填补市场空缺。欧委会承认面临农民压力,但称贸易战“不可避免”。中国车企寻求突破关税壁垒。欧盟中国商会发声反对征税,强调中国电动车优势源于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部分车企考虑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建厂,以融入欧洲本土供应链。但企业普遍担忧投资环境变化。
相关报道显示,2023年,俄罗斯猪肉产量为490万吨,预计今年将达到520万吨。作为全球第四大猪肉产品生产国,俄罗斯自然要全盘结下这波泼天的富贵。更让俄罗斯猪肉企业开心的是,和挑剔的西方消费者不同,中国消费者不仅喜欢食用猪肉,而且对猪耳朵、猪鼻子、猪脚和猪内脏来者不拒,这让俄罗斯企业可以物尽其用,收获更高的市场回报。因为目前俄罗斯出口的猪肉中有60%是肉类,40%是内脏,有了中国消费者,俄罗斯猪肉出口产业未来很多年都不用愁销路了。
事实上,我国在2008年因为一场猪瘟的原因,直接选择停购俄罗斯猪肉,这一次的限制一直持续到了去年九月份才解除。是在我国的相关部门的人员前往俄罗斯的生态养殖场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才做出的决定。今年4月,一批产自俄罗斯的优质猪肉来到了我国海关。
而通过质检可以确定这一批猪肉的质量还是相当的上乘,也说明了俄罗斯为了能够稳定和我国之间猪肉贸易往来也是下了“狠功夫”。
面对俄罗斯的强势竞争,欧盟猪肉产业更加雪上加霜,欧盟原本指望中国市场能够消化掉他们过剩的猪肉产能,中国市场的萎缩和俄罗斯的竞争,让欧盟猪肉产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欧盟对华政策的失误,不仅损害了自身利益,也给中欧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经济制裁是一把双刃剑,伤人也伤己,欧盟在制定对华政策时,应该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以更加务实和理性的态度处理与中国的关系,避免政治因素过度干扰正常的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