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和2022年,香港的保费融资业务量较大。然而,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保费融资在高利率环境下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一些保险公司在2023年下半年选择暂停了保费融资服务,与此同时,香港的银行业也收紧了贷款额度和资产证明的条件。2024年1月,香港金融监管局也专门发文,提醒保费融资的相关风险。
保费融资原理,From:香港保监局
保费融资是什么?
保费融资,即通过保险产品自身收益与银行贷款利率之间的息差来放大收益,从而让保单获得一个更高的收益率。
港险的保费融资类似于贷款买房,是指投保人向银行贷款购买保险合同,投保成功后保单将作为放贷的抵押物由银行保管,直至贷款还清。相较于我们常见的保单贷款,保费融资是先贷款,再投保,投保成功后保单作为放贷的抵押物由银行保管,直至贷款还完。
保费融资作为财富和流动资金管理的工具,在理想情境下,的确可以为投保人带来各种好处。
一般来说,由于银行所收取的“贷款利率”,低于保险公司“派发红利的收益率”因此保单持有人可以从中赚取利润,利用加杠杆的方式,节省短期现金流,而放大保单长期的投资收益率。就像过去买房,房贷一年4%,但房价平均下来一年能涨10%,很多人就通过贷款方式买多套,从而放大收益。
当然,既然是加杠杆操作,也会对投保人有年龄和财务证明要求。也不是每种分红险都可以做,通常要求保单是:1、一次性缴付保费的保单;2、首日退保价值要足够高,通常需要是80%或以上;3、需要的是由高评级的保险公司发行。
保费融资的风险
相比于港险保费融资显而易见的【通过杠杆扩大收益率】的好处,一些潜在的风险反而不容易被看见。
1、预期收益是非保证的,利益说明文件上的非保证利益并不保证可以实现,而是取决于保险公司实际的投资回报和表现、赔偿经验或营运开支等因素,在极端的情况下更有可能是零。
假如非保证利益低于预期,可能会令你因为保单的总回报低于须支付的贷款利息和手续费(如有)而蒙受损失。
香港分红险产品的非保证利益能否实现,就在于其分红实现率。分红实现率未达标,则意味着利益演示书上的非保证利益无法百分百实现。为了应对这一风险,投资者应该选择具有稳定历史表现和良好信誉的保险公司的产品,并定期评估其投资组合的表现。
2、贷款利率上升。保费融资贷款的利率通常并非固定,一旦贷款利率显著上升,可能会令你的偿债成本大幅增加,加重利息负担,你甚至可能会因此未能如期还款而违约。即使贷款利率以定息计算,财务机构亦可能有权根据贷款合约不时调整贷款利率。此外,若贷款利率远高于保单的回报,你将蒙受重大财务损失。因此在购买前,尽量看清楚合同,一定要了解清楚你的贷款利息是怎么厘定的。
3、汇率波动的风险。如果贷款货币和保单货币不一致,(比如不少美元保单用的是瑞士法郎做融资的底层货币),那么你就可能需要将保单利益转换成贷款货币来还款。而汇率波动有可能使得保单收益大幅波动甚至亏损。而如果你是内地,专门换汇为了投资买的港险,未来也要把钱换回rmb拿回来,那么还涉及到rmb美元的汇率波动需要考虑进去。
4、保费融资通常需要投资者持有保单一段时间才能实现预期收益。因此,若投保人在保单期间内提前退保,可能会面临损失。财务机构可能有权要求保险公司提供保单资料(如退保价值和与保单有关的贷款资料)并不时重新检视你的贷款,并在考虑有关资料及情况后,要求你提供额外抵押品甚至即时清还贷款。若你无法回应有关要求,财务机构可能会根据贷款合约的条款在毋须你同意的情况下,提早终止保单,再利用退保价值偿还贷款。
为了降低这种风险,投资者应该谨慎选择投保期限,并在投保之前评估提前退保的潜在损失。在签署贷款合约前,应了解贷款合约中订明的各种不利情况(如被要求提供额外抵押品甚至即时还款),及考虑自己的财务负担能力是否能够满足这些要求以避免潜在财务损失。
图片来源:pixabay
香港保费融资经常被包装成“只赚不赔”的高端玩法,用加杠杆的收益水平吸引客户。但实际上,我们要知道,这是一笔杠杆交易,尾部风险常常并没有被重视和看见。
其实金融市场并没有只提高收益而不承载额外风险的玩法,金融再复杂,本质上也是盈亏同源的。
因此保费融资,虽然是常见的熟络做法,在决策之前最好评估好相关风险,尤其在美联储利率和整个投资环境比过去更难预测的情况下,更需审慎决策,切莫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