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岳雷
截至3月17日,逾8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购自家股票的计划,回购金额上限规模达900亿元。然而,市场上,多数公司真心实意回购股票、稳定投资者信心,但也不乏个别公司虚张声势,回购力度远低于市场预期,甚至上演“假回购”闹剧。
近日,河北证监局在最新一期监管通讯中强调,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应诚实守信,严禁“忽悠式回购”。此前,证监会发布修订版《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下称“回购规则”)亦强调,要加强回购交易监控机制,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严防“忽悠式回购”。
近日,多位受访者向《法人》记者表示,“忽悠式回购”不仅有损上市公司声誉,也侵害投资者利益。他们呼吁监管部门加大处罚力度,从严惩处这种失信行为。
“变异”的回购
“忽悠式回购”是资本市场一种不良现象,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发布回购承诺,但实际执行力度却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未按照计划执行,导致投资者被回购的利好消息误导。
“这种‘假回购’既背离回购制度的初衷,也损害市场公平性和投资者利益。”3月16日,职业投资人廖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投资者主要依赖上市公司披露信息进行决策。如果回购计划虚假,投资者根本没有能力规避风险。
近期,北交所上市公司海昇药业(870656.BJ)因“忽悠式回购”饱受争议。该公司上市后不久,股价便跌破发行价,为稳定股价,公司实控人发布增持股份计划。然而,该计划因增持数量仅有100股,被投资者戏称为“史上最抠门增持”。这一事件迅速引发市场热议,投资者纷纷质疑此种回购“没诚意”。尽管该公司随后道歉并撤回增持计划,但关于上市公司“真假回购”的讨论持续升温。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投资者有过被“假回购”忽悠的经历,老股民常先生便是其中之一。3月16日,他向记者表示:“我曾经对某家公司的回购计划寄予厚望,以为代表着公司对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结果空欢喜一场。回购计划公布后,这家公司迟迟没有行动,最后只是象征性地买了一点股票,不得不让人对其诚信产生怀疑。”
▲图片来源:资料图
今年以来,A股市场掀起了又一轮回购热潮。其中,东方财富(300059.SZ)、药明康德(603259.SH)、比亚迪(002594.SZ)等多家公司纷纷出手,回购股份金额均在亿元以上,展现出了大手笔的诚意。
然而,与“真诚回购”的公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部分公司在股价低迷之际,高调抛出大额回购计划,但最终“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的公司在回购期限结束后以各种理由推脱,拒不执行回购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公司因未履行回购承诺,受到监管部门处罚。以合纵科技(300477.SZ)为例,去年11月,该公司收到北京证监局罚单,原因在于其此前发布回购计划称,拟斥资2000万元至4000万元回购公司股份。然而,回购期满未实施任何回购行为。尽管该公司解释称:“因保障业务正常开展和优先满足生产经营资金需求而未能完成回购。”但未能平息投资者的疑虑和不满。此外,东方集团(600811.SH)也曾因实际回购金额与计划金额相差巨大,被黑龙江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此外,市场上还有一些“忽悠式回购”性质更为恶劣:部分公司频繁发布回购计划,利用回购计划进行市场炒作,吸引投资者关注并趁机抬高股价。然而,当投资者纷纷涌入时,却发现自己变成了接盘侠。
“这些‘假回购’案例,揭露出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复杂性和利益诉求的扭曲性。”廖明对记者表示,市场中部分公司出于炒作股价、制造热点等不正当的利益诉求,精心编织回购的利好消息,企图通过回购计划刺激市场情绪,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这些公司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诚信是市场的基石,也是投资者追随的依据。在他看来,“忽悠式回购”更像是一种操纵市场、输送利益的手段,它使得上市公司能够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获取不正当利益。
“‘假回购’往往含有不实或模糊的信息,既误导了投资者,也造成了市场异常波动,更是对市场公平性和公正性的伤害。”廖明对记者说。
谁在滥用市场机制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原本是一项旨在稳固股价、优化股权结构、保障企业运营稳定的正常运作手段。这一机制自资本市场萌芽时期便已存在,并随着市场不断发展,逐渐演化为更为复杂且至关重要的资本运作方式。
一位市场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在早期的资本市场中,回购制度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在于当时的回购制度存在诸多限制,如程序繁琐、回购门槛较高等因素,导致上市公司对回购股份的热情不高。然而,随着市场日益成熟和监管政策逐步放宽,回购逐渐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资本运作价值。
▲图片来源:资料图
近年来,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开始认识到回购股份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到回购行列中。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仅有11家上市公司采取了回购股份策略。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跃升至超过1300家,增长幅度逾百倍。同时,股份回购总金额呈现爆发式增长:从2012年的24亿元,一直飙升到2023年的900余亿元。从股份回购公司占全市场比例来看,这一指标呈现显著增长态势。2012年,实施股份回购的上市公司在全市场中占比不足1%。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攀升至约四分之一。
上述一系列变化不仅反映出上市公司对于回购制度的认可,也凸显出回购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其中,回购制度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尤为显著。3月14日,一位上市公司董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购股份在短期内往往能引发市场积极反应,推动股价上涨。而从长期来看,回购股份有助于传递公司股价可能被低估的信号,增强市场信心,进一步推动股价稳健上涨。此外,回购股份还能优化公司的资金配置和股权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对于整个资本市场而言,上市公司回购制度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回购活动能有效减少在证券市场流通的股票数量,提高每股收益,稳定盈利率,有助于维护市场稳定和发展。同时,回购制度为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机会和收益来源,增强市场活力和吸引力。”上述董秘对记者表示。
实际上,正如硬币具有两面性,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制度虽然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但如果不当利用,容易被扭曲甚至被滥用。
针对“忽悠式回购”现象的产生,廖明进一步深入剖析。他指出,这一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失效等。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管理层在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诱惑,从而选择采取“忽悠式回购”等短期行为维护自身利益,忽视了公司长远发展和投资者权益。而内部控制的失效,则可能使公司在回购过程中缺乏规范操作流程和严格审核机制,导致回购行为偏离制度设计初衷。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为“忽悠式回购”等不当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和秩序。
常态化下如何“防忽悠”
目前,A股市场回购行为日益频繁,回购力度不断加强,如何有效杜绝“忽悠式回购”,确保回购行为真实性和有效性,成为市场密切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回购市场监管力度。去年12月15日,证监会发布了修订版《上市公司股份回购规则》,旨在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回购行为,建立健全回购约束机制,防止市场出现误导性信息。然而,从实际操作层面看,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月17日,长期专注资本市场金融股权领域的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杨薪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在进行股份回购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回购行为合规性和诚信性,否则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她指出,当前监管措施在处罚力度上仍有待加强,以往许多处罚停留在出具书面警示函或罚款层面,震慑效果不明显。对于“忽悠式回购”等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从严查处,加大处罚力度,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和秩序。
除了加大处罚力度外,杨薪玉还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回购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回购信息透明度和准确性。她认为,上市公司应当分阶段披露回购股份信息,明确回购时间、数量、价格等关键要素,以便投资者能够准确了解回购的真实情况。同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回购资金账户的监管,防止利用回购进行内幕交易或操纵市场的情况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A股市场近期掀起“注销式回购”热潮,如药明康德、比亚迪、东方财富、美的集团(000333.SZ)等行业龙头公司,相继推出股份回购注销计划,希望通过“注销式回购”维护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
对于此种当下流行的回购股份方式,杨薪玉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集中回购展示出两大特点:以注销为目的的回购案例有所增多,并且二次回购蔚然成风。从数据分析来看,“注销式回购”传递的信号更为积极,充分展示了上市公司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和挑战的底气和决心。“注销式回购”能够有效改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关键财务指标,相比于股权激励等其他用途的回购,以注销为目的的回购可真正提升股东价值,对投资者更具含金量。
杨薪玉认为,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注销式回购”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未来,A股上市公司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回购股份用于注销和股权激励或将成为常态。同时,她提示,在推广“注销式回购”过程中,应根据国内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有取舍地借鉴国际经验,逐步推动与国际接轨。
编审|渠 洋
责编|王 茜
校对|张 波 张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