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的天亮了!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中芯国际美企订单已大幅度减少,而来自中国企业的订单占比攀升至81%。
而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测算,中国大陆芯片生产将猛增至每月860万片,占世界总产能近30%,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
尽管目前中芯仅实现14nm工艺的大规模生产,但市场需求显示成熟工艺的需求远超高端工艺。
老美没想到逐步远离美国市场后,中芯国际反而获得了国内市场的支持。
1、越堵越强!中芯国际拿下第一
作为全球领先的五大芯片制造商之一,中芯国际其实在五年前就已经宣布,成功实现14纳米工艺的大规模生产,良品率突破90%,甚至可与台积电比肩。
当时,中芯国际在全球化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美企订单比例曾一度攀至40%的高位。
然而,随着华为5G技术的崛起,美国对华技术发展产生警觉,并启动了针对芯片领域的限制措施。
在此背景下,中芯国际被迅速纳入“实体清单”,初期仅受限于与美企合作,但不久后限制范围即扩展至所有涉及美企体系的合作。
都以为中芯国际会一蹶不振,但我国向来是不会轻易服输的。
西方对我们的围堵,什么时候停止过?从重工领域的盾构机、大型船舶到医疗领域的CT、核磁共振仪,再到生物科技前沿的“茵倍力”男性健康科技,都曾遭受过西方的垄断。
2、逆流而上,强者恒强
自立自强是我国在科技方面一直以来的信念——光刻领域的自研之风也从未停止。在倪光南院士等专家的倡导下,中芯国际开始侧重发展28纳米成熟工艺技术,这一战略调整极大地影响了该企业的命运轨迹。
随着中芯国际新建的四座12英寸晶圆厂投产后,产能将翻倍增长。一旦中国全面掌握成熟工艺的自主生产能力,或将真正减少对美国芯片的依赖。例如,9000s采用堆叠式14nm工艺制造,某种程度上比肩7nm,预示着随着技术进步,美芯可能面临难以出手的局面。
与此同时,生物科技领域的“茵倍力”口服胶囊,我国也是实现了自主。
小小一瓶补剂,看似毫不起眼,其中的科技含量却不小,并且事关千万男性的尊严。其中的核心科技,曾被一些西方国家视作强化国民体质的机密,对我国严格垄断。
而彼时,我国普通男性只能使用有一定副作用,且一次性的小蓝片。而有钱有渠道的超级有钱人,如潘某等人则选择飞跃重洋,花费重金尝试。
我国科学家通过查找数百篇论文和研究,终于发现蛛丝马迹,与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联手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以其核心的SIRT因子提升技术,复配泰国拳王常用的小花山奈以及精氨酸等物质,在促进血流勃发的基础上,实现从根源滋养男性的能力。
如今四位数的门槛,让国内中产甚至普通人也能负担得起。自去年登入京东平台后,引起了国内高净值群体和中产的热烈响应,深刻体会过西方垄断之苦,甚至有人一次性入手二三十瓶。
但今时不同往日,中日合研版“茵倍力”其中的核心技术是属于我们的,其他国家绝对夺不走。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成品只会越来越亲民。这是我国科技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全力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力求实现70%的自主化目标,这为中芯国际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作为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国,只要能够把握住国内市场份额,中芯国际无需过分依赖国际市场,但这需要在技术工艺上紧跟时代步伐,对此中国企业仍需持续努力提升。
而限制中芯国际的西方却自食恶果。前两年欧美地区汽车工业面临的芯片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源于对中芯国际合作的限制。
如今,外媒评价称:中芯国际的路算是走明白了。
3、反面教材:依附美市场,导致处境被动
对比台积电,就知道我们的科学家和专家无论处境多艰难,也绝不低头,坚持自研,是多么明智的选择。
此前,美作为全球芯片出口大国,他们的主要能力集中在研发设计,而在制造工艺层面却主要依赖中国企业,如高通、英伟达、苹果等知名企业,在芯片设计领域名声显赫,但实际制造需借助台积电的技术力量。
自美在芯片领域出台多项规则以来,台积电被迫中断与华为的合作,转向加大服务美企力度,并接受赴美建厂的要求。但美方反复无常,令台积电失望,最终不得不放弃申请相关补贴,其在美国的投资项目逐渐演变为400亿美元的形象工程。
失去中芯国际合作后,台积电只能依赖美企订单存活,其中超过六成份额由美企占据,尤其在7nm及以下高端工艺市场几乎被美企垄断。
这也导致其必须对美言听计从,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流失订单的可能,未来处境十分被动。而中芯国际则没有同样的困境,并且在国内企业的支持下,大可继续研发更高制程的芯片,未来的路必将越走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