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玉凡
投后管理,时常被各家机构挂在嘴边用来招揽项目。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机构对创始人许诺的优质投后服务,往往只是品牌宣传和吸引资源的手段。近二十年间,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增加了十几倍,还有许多产业资本、民间资本纷纷入局,竞争已至白热化阶段。因此,有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在越来越“僧多粥少”的时期,投后管理成为一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创投和股权投资行业已经告别了过往粗犷野蛮式的增长,越来越需要精耕细作地进行运营管理,这使得当前对投后管理和投后赋能的讨论和关注度越来越高。投后管理和投后赋能已经成为了创投和股权投资中至关重要的部分,越来越受到各个投资机构的重视。
徐庆认为,在投后赋能方面需要帮助被投企业优化制度和管理体系,提升管理层水平,帮助被投企业并购拓展业务领域,并协助其实现协同效应。
徐庆所在公司在2018年收购了一家做工业材料的公司PM,这家公司在中国有一家工厂,十几年来在中国的发展一直非常稳定,无功无过。收购后,徐庆立刻带领投后管理团队对PM进行了投后赋能。徐庆指出:“我们投资的公司不能一直原地踏步,而是需要在稳步发展中求增长,要积极寻求向上向前发展的机会,对企业进行深度赋能,不仅能够实现收益的增长,还可以提升PE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稳步中求发展
徐庆从两个角度去制定了PM公司的发展战略:首先是扩大生产:针对工厂主力产品(某电池核心原材料),徐庆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公司收入稳定,产品品质高、声誉好,但由于产能受限,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增长,导致公司发展一直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于是徐庆开始着手制定扩产策略,首先他考虑了几个问题:产品是否有前途?内部收益率如何?产品扩产是否受政策的管制约束?徐庆带着这几个问题去做了非常详细的市场调研和客户调研。最终徐庆发现产品扩产是值得的,其中的政策风险也是可控的,于是实施了企业的扩产计划。
拓渠道寻机会
其次就是进口产品的规划:PM公司拥有近三十条产品线,但其对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分清产品的主次轻重,造成业务萎靡、增长乏力。徐庆对这些产品线进行了细致梳理,发现其中部分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机会渺茫,但也有一些产品的潜力巨大,但企业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徐庆立即开始调整产品销售策略,砍掉了没有潜力的产品,对发展前景广的产品制定市场进入策略,挖掘目标客户,匹配合适的经销商。同时还帮助企业招聘了有经验的本地销售主管来支持PM公司制定有针对性的销售计划,实现销售额的增长。
徐庆为被投公司所作出的战略规划实施成果显著,PM公司最终建立起完善的经销体系,同时也找到了关键的目标客户,销售额更是实现了飞跃的增长。
对投资者而言,投钱于企业只是第一步,如何将这笔投资效益最大化才是盈利的关键。根据行业有关的数据,天使投资的成功率不到2%,很多投资者投资100个企业,能成功三五个就很不错了。毋庸置疑,有效的投后管理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回报率。
广告